

专家简介:任王军,军委后勤保障部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阵地工程防护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多项重点科研攻关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
核心提示
阵地工程防护是一门古老的军事学科。聚落而居的人类已经运用“围寨环壕”的方式抵御异族的侵袭,中国的万里长城和世界各地的古城关隘,展示了阵地工程防护在人类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凭借完善的阵地防护措施,保存了80%的飞机、70%的坦克和65%的装甲车辆,证明了阵地工程防护在现代战争中对抗武器打击、保存作战潜力的重要作用。
在数千年的攻防矛盾对抗中,阵地工程防护技术不断发展。面对新型进攻武器和现代作战样式的严峻挑战,阵地工程防护也早已超越“马奇诺防线”的传统模式。综合运用多种防护技术,可以构成多层次立体防护体系,铸就现代战场的“埃癸斯神盾”。
阵地工事——
抗弹防爆的“钢堡垒”
阵地工事是为了保存和提高己方战斗力,在预定地域和野战阵地构筑的各类防御性工程设施,是避免和减轻敌方武器杀伤破坏、提高己方人员和装备战场生存能力的基本措施。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军队投掷炸弹2万余吨,发射导弹3000余枚,但南联盟依托各类阵地工事,保存了约80% 的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战后,南军从科索沃浩浩荡荡地撤走了大量完好无损的坦克、大炮和飞机,令人对阵地工事的作用印象深刻。
从相关资料获悉,世界主要国家的军队均研制装备了各具特色的各类防护工事。俄军装备了多种制式工事,还在条令和教范中明确规定了构筑各类阵地时的工事数量和时限要求。就连十分注重进攻的美军,也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发展制式整体掩蔽部、快速装配野战工事和多用途防护掩蔽工事。从公开报道可以看到,美军几乎所有的海外基地和作战阵地均构筑了较完善的阵地工事用来实施战场防护。
近年来,各国为提高现代战争条件下人员和装备的战场生存能力,不断研究和发展防护能力强、作业效率高、防护功能多的新型阵地工事。有些是运用新材料,如利用泡沫金属材料制作工事,发挥其压缩吸能的特性,在减轻构件重量的同时提高防护能力;有的是研究新结构,如刚柔并济的大变形防护结构,通过适度变形消减爆炸冲击荷载;有的是发展新措施,如利用可变形吸能的卸荷机构耗散爆炸荷载,提高工事抗力;有的是采用新技术,如蜂窝夹层保温技术、柔性电磁屏蔽技术、快速连接技术等,提升工事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作战保障能力。运用新技术构筑的阵地工事,如同钢铁堡垒一般,可有效防御枪弹和炮弹直接命中的破坏效应,还可以抵御大当量武器在一定距离爆炸的杀伤破坏。
智能遮弹——
防钻地弹药的“铁布衫”
为增强对地下目标的打击效果,军事强国有针对性地研制了多种类型的钻地武器。比如,被称为“地下掩体粉碎机”的GBU-28激光制导炸弹可穿透数米厚的混凝土防护层对地下目标实施攻击。相关试验和计算结果表明,与表面爆炸相比,钻地爆炸对地下目标的破坏威力要大几十甚至上百倍,对地下阵地工程构成了巨大威胁。
其实,“陆战之王”坦克也曾遇到过相似的困境。在破甲弹等反坦克弹药的威胁下,坦克被迫不断增加防护装甲厚度,但仍然难逃被击毁的厄运。反应装甲的发明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将惰性炸药单元安装于坦克外部形成反应式装甲,在反坦克弹药接触瞬间,向外起爆,利用炸药的定向爆轰作用抵消来袭弹药动能、或干扰聚能破甲弹药所产生的金属射流,大大降低其破甲能力,从而保护坦克安全。
科技人员将反应装甲的对抗防护和破甲弹的聚能破甲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新的防御钻地弹药的智能遮弹防护技术:在防护目标表面设置智能遮弹层,在来袭钻地武器接触瞬间,运用传感控制技术进行判断、识别,并实时起爆内部的聚能装药,聚能装药爆炸形成的金属射流速度高,可以轻松穿透数十毫米厚的钻地弹壳体,并将其内部装药引爆,变侵彻爆炸为表面爆炸,从而达到防护目的。智能遮弹技术特殊的防护原理,犹如为防护目标穿上一层钻不透、打不烂的“铁布衫”,使其在对抗具有坚固壳体的钻地弹药时,具有良好的防护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