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谈兵论剑>>正文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七

来源:新华社责任编辑:梁丽2013-07-21 22:52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记者顾瑞珍 吴晶晶 罗沙)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赋予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

  “两个清醒认识”发人深思

  今年6月,北京雾霾日数达18天,成为继今年1月之后又一个空气质量“爆表”月。

  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影响数亿人口、严重的水污染威胁着群众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的土壤污染问题密集爆发……高速发展30多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污染问题也更加强烈、集中地显现。

  “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令人警醒、发人深思。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现在还在加快推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而且环境总体恶化的压力还在加大。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然而,仍有一些地区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在GDP增长的同时,留下了巨额的“生态赤字”。

  松花江水污染、云南曲靖铬污染、湖南郴州血铅事件、湖南“毒大米”事件……层出不穷的公共环境事件一次次给粗放发展模式敲响警钟。

  “中国现在已处于重污染阶段,传统污染问题和新问题交织,是全世界各国都没有遇到过的最复杂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我们的环境形势将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对此十分忧虑。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政府在5月14日发表的《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人权保障。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我们必须从对子孙后代生存发展负责的高度,唤起对保护资源环境的高度自觉和警醒;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老路,而要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保护优先”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抉择

  在频频出现的环境事件面前,单一的经济增长指标苍白无力,让我们重新审视天平上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分量。

  近期集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警示我们,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更加重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保护优先方针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对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把握更加科学。”周生贤说。

  从理念到现实,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

  作为中国环保领域的开拓者,国家环保局首任局长曲格平曾感慨:谁都赞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可许多地方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还是宁可牺牲环境保护经济。

  在各地“十二五”规划中,仍有20多个省份把钢铁、石油化工等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环境压力持续加大。

  曲格平认为,我国还没做到有效避免很多发达国家曾经历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这位83岁的“环保老人”疾呼:已到了抉择的关键时刻!彻底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和方式,刻不容缓。

  30多年前人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多年前人们重生活,现在重生态。党和政府看到了这种发展中的期望,并且顺应这种期待,提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观念确立,贵在落实。正如国际著名环保专家、曾连续17年担任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的托尔巴博士所言: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贡献的,不是言辞,而是行动。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