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为将当有怯弱时,并不是畏葸不前,更不是一筹莫展,而是不恃“专勇”而知己不足、智勇兼备的制胜之道。
《资治通鉴》记载,三国时期的夏侯渊虽然打过几次胜仗,曹操却经常告诫他:“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曹操的告诫称得上是一针见血,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夏侯渊并没有把曹操的告诫当回事。面对蜀国军队的进逼,夏侯渊恃勇轻敌,最终战死定军山下。
《论语》上讲,子路请教孔子,“如果您统率三军,您会选择谁来充当助手?”孔子答道,那种空手与虎搏斗,徒步跋涉急流,纵然身死也无悔意的勇猛之人,并不值得赞赏。而那些遇事谨慎冷静,考虑周详,善谋良策去成就事业之人,则可以共事。
“出师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的勇武军人,历来受到民族的推崇和后人的效仿。为将当有怯弱时,并不是畏葸不前,更不是一筹莫展,而是不恃“专勇”而知己不足、智勇兼备的制胜之道。红军的五次反“围剿”,前四次都采取了避敌锋芒、诱敌深入的策略,不“恃勇”与敌争一城一地的得失。这种看似“怯弱”的战法,却让缺兵少粮的红军打败了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剿”。相反,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博古、李德不顾中国革命实际,“悍勇”地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与国民党军队打阵地战、攻坚战,导致红军损失惨重。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毛泽东曾说过:“当着我们正确地指出在全体上,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的时候,却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张爱萍上将说,一个指挥员不应该相信“绝对”二字,即使别人对你拍着胸脯说绝对,你也不要信他。关键在于检查他是不是把一切该做的都认真地、尽力地去做了。为将当有怯弱时,就是每一场战争都要想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全心全意备战,全力以赴战斗,保持“狮子搏兔”的心态,力争一击毙敌,克敌制胜。
“勇”与“怯”,是对立统一的。逢敌亮剑的“勇”固然必不可少,但讲究剑法的“怯”也不可或缺,暂时的“怯”是为了更勇敢地出击。一个优秀的指挥员既要有敢打硬拼的勇气,临危不惧,一往无前,也要有战战兢兢之心,不妄自尊大,不逞匹夫之勇。惟有如此,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66195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