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罪恶凶手:多重角度的剖析
在电影人对反思战争题材的探索之路上,如何处理战争凶手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至今大多数日本影片要么企图美化罪恶元凶要么淡化人物将其处理成配角。相比而言,德国电影人做了多重角度的剖析。《拜见希特勒》的嘲讽幽默、《彩色第三帝国》的零碎还原、《莫洛赫》的奇特视角,多样化的剖析让电影人的思考更为深入更为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问世的影片《帝国的毁灭》。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首次选择以纪实手法正面描写希特勒这位纳粹元凶。影片以希特勒身边最后一任女速记员的视角记录希特勒在柏林地下室度过生命最后12天的情景。没有狂热咆哮,只有一个又一个自杀串起了“帝国”白日梦的毁灭,在这种悲怆的气氛中一个鲜血淋漓的拷问挥之不去:他们为何而死?
《帝国的毁灭》曾引起很大争议,人们似乎不能理解一个多样化的魔鬼元凶,不过正如导演所说:“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诚然,深刻反思生长于德国的德国人如何成为罪恶元凶,这样没有任何隐瞒掩饰的表达方式,比简单归类更能引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