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略胜优”的真谛在哪里)
我军的成长壮大史,充满着以劣胜优的奇迹。以劣胜优,从本质上讲是以略胜优,即我军虽然在武器装备性能数量上处于劣势,但在战略与执行战略的策略及谋略上始终争取处于优势。
关于战略制胜的重要性,军事家马汉曾讲:“如果战略错了,那么,将军在战场上的指挥才能、士兵的勇敢、辉煌的胜利,都将失去它们的作用,尽管在战略正确的情况下它们能起决定性的作用。”1975年4月,美国和越南代表团就越战停战问题展开谈判。美国谈判组长说:“你知道你们从未在战场上击败过我们。”越共谈判组长反驳道:“或许如此,但那无关紧要。”言外之意是,如果出发点错了,战术上的胜利就变得无关紧要、无足轻重。
但是不是只要战略正确,战争结局就如愿所料、一切都可迎刃而解?不一定。战略正确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战略并非战争最终的仲裁者,战场才是。”因为如果战略正确,但执行者却对其截流或曲解,也就消解了这种正确性。
毛泽东曾在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我们是以少胜多的——我们向整个中国统治者这样说。我们又是以多胜少的——我们向战场上作战的各个局部的敌人这样说。这件事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敌人一般地都摸熟我们的脾气了。然而敌人不能取消我们的胜利,也不能避免他们的损失,因为何时何地我们这样做,他们不晓得。这一点我们是保守秘密的。红军的作战一般是奇袭。”毛泽东这段话告诉人们:红军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指导就是以局部的优势战胜敌人的劣势,而且何时何地采用什么具体策略来落实战略,又常常让对手无法摸透。
这说明,在战略正确的前提下,执行战略的策略也同样重要。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是:前者主要明确做什么,后者则重点强调怎样做。战略指明方向,而策略则保证效果;战略相对公开,策略则相对隐秘;战略相对稳定,策略则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历史经验表明,如果缺乏人的正确作用,即使政策和战略等精妙无比,仍将一事无成。进行战争和执行战略的是人,战略只是衔接战术交战领域和政治目标的桥梁,人的理解力、应变力、执行力才是战争制胜的关键。
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对此有人理解为,治理大国就像烹小鲜一样简单;也有人解读为,治理大国就像烹小鲜一样不简单。简单有简单的道理,不简单也有不简单的理由,全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以什么思维方式去破题。兵法之“道”历来为人们所遵从,“道法自然”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但历史上也有一些高明之士,发现了“反其道而行之”的妙用,堂堂之阵外,又出奇兵,奇机莫测,令敌防不胜防。在军事博弈的大棋盘上,最让人忌讳的是,自己每投下一子,对手便能揣测到下一步乃至再下一步棋会怎么走,从而落入对手的彀中。
“你决不能让敌人知道你会采取什么行动,但更重要的是,你决不能让敌人知道你不会采取什么行动。”艾森豪威尔之言,道出了军事斗争策略艺术的真谛。在当今时代,尽管国家的军事战略可能已不是什么秘密,但我们完全可以在对抗策略的奇与正、虚与实上下一番工夫;尽管武器装备的性能数量、初始部署等物理要素很难隐蔽,但完全可以在力量使用的强与弱、主与次上动一番脑筋。而“存乎一心”的“运用之妙”,存在于充分汲取老一辈革命家“以略胜优”的战略智慧中,也存在于对格局战局的真切判断与深谋远虑中。
《解放军报》(2014年03月25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