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宗棠(左)和李鸿章(右)
第一次国防大讨论对光绪初年国防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对传统国防观念进行了重大修正。在延滞二十余年后,当朝者终于承认了海防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国防方略整体策划筹办,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其次,明确判断时局与敌手,为国防方略的调整提供重要决策依据。清廷的判断是:针对国防全局,“西洋各国”是威胁大清的潜在敌手,近邻日本则是国家安全的现实敌手。
再次,打破传统国防布局,使晚清国防开始向近代转型。虽然此时清廷仍将东南沿海与西北塞防共同作为国防重点,但几乎所有晚清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都承认加强海防对确保国家安全的意义。
不过,1875年清廷国防决策虽然正确判断了形势,但却同时排出了海、陆两个战略重心,这使得国防方略调整的实际成效大打折扣。在执行仅5年后,“海塞防并重”的战略决策已名存实亡。
形成上述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清廷无力同时支撑海防与塞防所需军费。左宗棠部西征军费年需银800万两,在1876年即已积欠军饷2700万两。因此,左宗棠只能通过各省协饷等自筹西征经费,而在各主要协饷省份中,几乎包括了山东、浙江、广东和江苏等所有沿海重要省份。左宗棠在西北用兵15年,实收各地协饷银达8800余万两。而其筹措军费总额竟高达1.2亿余两。这虽保证了西征需要,但也导致清政府财政窘迫,必然挤占海防建设经费。
其二,东南沿海危机导致海上安全压力陡增。日本犯台之后,又觊觎朝鲜、驻兵琉球;俄罗斯则在中俄伊犁交涉之际,以庞大舰队施压于沿海北线,企图就此逼清廷做出外交让步。与新疆危机相比,清廷显然更为担心京畿安全。塞防的战略价值也必然大为降低。
在内、外条件都出现变化,安全环境更为危殆之际,清廷开始着手对1875年的国防决策进行调整。此次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海防建设。它推动了晚清国防转型的进程,并使中国近代海防格局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