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谈兵论剑>>正文

方堃:晚清国防转型与近代海防格局的形成

来源:参考消息网作者:方堃责任编辑:刘航2014-03-28 14:01

国防转型呈现三大特征

晚清国防与军事近代化是在传统封建体制内展开的一种渐进的革新过程。综观晚清国防转型,有三个突出特征贯穿其中:

其一是被动性。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防与军事近代化起步最早,但它也是对列强侵略的被动反应。面对威胁,清政府被迫在起始阶段即从战略全局统筹国防方略。这使得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起点很高。清廷发动的国防问题讨论,为统治集团内一批有战略头脑、对时局有清醒判断的政治家提供了进行决策对话的政治空间;他们对晚清国防方略调整的影响是社会其他阶层无法比拟的。同时,由于最终决策具有绝对权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防转型的起步清除了障碍。

就海防建设而言,其起始即是全局性战略筹划的一部分。惟因如此,近代中国海防才得以在短短10余年间就取得了重要成果:不仅建起了海上方向战略防御体系,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有效阻遏了战略对手的侵华野心。

其二是渐进性。在这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中,清廷决策圈逐渐摆脱传统国防观念的束缚,从初步认识近代国防需求兼有内陆与沿海的双重特征,到承认海防重于陆防的现实;从决策西北与东南两个战略方向并重,到调整国防方略基本架构全力注重海防。这个过程典型地代表了清政府战略决策水平的变化。

晚清海防战略更突出反映了这种过渡性。清廷从否定李鸿章所倡重点布防、分区建设的主张,决策南北并重、平行发展海军建设;到全面接受其“最要”与“次要”之说,调整决策优先发展北洋,并最终部署形成“北重南轻”的海防格局。

其三是“个人色彩”成为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晚清国防力量的建设与发展,是在封建传统体制之下展开并推进的,因此个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发展进程。以海防建设为例。晚清海防先后遵行两大原则:“区域设防”和“重点设防”。由于主持者的原因,北线建设获得了重要成果;而长江以南沿海防御建设前后却形成重要反差。

形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固有多种,但主持者不力是最重要的原因。主持南洋海防的沈葆桢去世后,南洋海防即显颓势。而对海防建设贡献颇大的丁日昌,也因沈的去世而不再受清廷重视。可以说,封建体制为个人因素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变革进程提供了政治前提,晚清国防建设亦因此而表现出“得人而兴,亦因人而衰”的浓厚封建色彩。

(作者为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