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思维推进民兵改革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杨万军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6-03-28 04:03

在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改革”一词76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而“供给侧”改革、“国企改革”“深化国防和军队调整改革”等相关内容,更是成为互联网搜索的高频词。

听政府工作报告看“强改革”新思路,对省军区系统而言,不难联想到民兵工作。对很多人而言,民兵改革其实并不陌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兵大致经历了5次大的调整改革:第一次在1981年,中央对调整民兵组织作出部署,取消县编民兵师、公社编民兵团;第二次在1985年,中央提出“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工作方针,压缩基干民兵组训规模;第三次在1997年,中央对深化民兵调整改革作出部署,提出编组军兵种民兵分队和战勤保障民兵分队;第四次在2002年,中央在武汉召开全国城市民兵工作会议,强调民兵组织调整和预备役部队兵员调整改革;第五次在2011年,中央下发9号文件,明确民兵建设“三个转变”。

一次次调整,无不充满与时俱进的创新;一次次改革,无不奏出铿锵有力的旋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民兵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

“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习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攻克制约我军建设和改革的突出矛盾,需要以创新的思路办法攻坚破难。改革创新,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成为一个固定搭配。要改革,就必须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进行改革。正如民兵工作要实现新突破,也必须走好创新这条路。

创新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也决非无规律可循。实践证明,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突破常规的胆识,是改革创新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面对现阶段民兵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对新情况永远保持高度的敏感,从新机制、新手段中寻找与老问题的对接点;需要强化问题意识,始终对新时期民兵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抱有一种“不依不饶”的态度;需要提高集成创新意识,善于到群众中寻找创新的灵感火花……只有不断用这些标尺丈量距离、审视问题,民兵工作才能摒弃“时代都变了,还是老一套”的旧、克服“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真正在改革创新中实现民兵建设的不断突破。

(作者系湖北省军区参谋长)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