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1日,新浪微博一博主发布微博说:“刚才电视军事报道,说了一个标兵,西藏的。中间介绍事迹时,说到他正在训练,然而家中老母亲患淋巴癌病重,家里为了治病花光了积蓄,正当我准备骂的时候,画风急转,部队拿出救助经费五千,战友们还为其捐款,团里特批假期,他赶回了西藏老家看到了母亲,送终尽孝。”

为了弄清此博主所述新闻的全部,我特意在网上查看了原报道,原来这名战士叫杨初格西,陆军第12集团军某部藏族战士,四川阿坝人。作为骨灰级军迷,我关注军事新闻好多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难得的充满了温暖、充满了人性的典型人物报道。网友评论说,其实像这种在基层部队是很常见的,只是被某些人选择性忽视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所看到的典型人物报道,充满了套路,有几种模式大家可能觉得熟悉。例如,某部连长某某某为了带领全连参加上级比武,N次延迟婚期,女友发来最后通牒,要么回家结婚,要么分手两散,最终连长不负众望带领全连夺得桂冠,并得到爱人谅解,补办了婚礼。
这是较好的结果,还有两种结果也经常见诸报端,一种是面对女友的最后通牒,连长思酌再三决定带领全连比武,比武之后,看着人去楼空,连长将痛苦埋在心里,一心扑在工作上。另一种就是,准军嫂深明大义在家乡举办了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

还有一种想必大家也见过,这是我在某报上看到的,说,某部士官是单位的技术骨干,由于种种原因他两年没有休假,好不容易休假回家,吃了晚饭,女儿拉着他的手说,叔叔你该走了,我要和妈妈睡觉了。看了这则报道,我是一把辛酸一把泪。
还有一种模式也或多或少会出现,父母、爱人生病,作为军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陪在身边,甚至留下遗憾,然后化悲痛为力量的故事。
……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无法追溯这种唱悲情戏的套路是从何时开始的,我只知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有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好像没有一点催人泪下的悲情故事都不好意思成为典型。这种奇怪的现象给不甚了解军队和军人的人留下一个印象——中国军人就是“苦行僧”。
这印象的产生源于现在一部分媒体人和一些人观念依旧停留在唱悲情戏、打悲情牌的原点上,在做典型人物报道的时候,总是喜欢无限放大官兵悲情,以此博得大众同情。我觉得这是靠不住的,军人需要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而不是楚楚可怜的同情。
这种同情是以牺牲大众对军人群体的认同感为代价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军营的封闭,致使人们了解军人生活除了靠过来人言传,只能靠媒体,媒体上的军营是什么样子,大众心目中的军营就是什么样子。
我问过一个小姑娘为什么不喜欢军人。她说,我怎么不喜欢军人了?!我喜欢他们的英姿飒爽,但是说另一种喜欢还是算了,首先异地恋就难以忍受,其次,军人给我的感觉总是冷冰冰的,经常在新闻里看到,在女生最需要人保护的时候,而军人总是在遥远的他乡,就连生孩子,有时候军人都不能陪在身边,想想就凄凉。
我问过一些小伙子为什么不喜欢当兵。他们说,以前总觉得军人威武刚强,也听老人们经常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可是经常看新闻,总觉得里面的军人有抛家弃子的感觉,说不好听的,父母临终之时都不能尽孝,妻子临盆之时都不能尽责,想想就害怕。
……
军人啊,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媒体挖掘典型人物的事迹将其呈现给大众,一部分原因是想让这些典型人物发挥标杆作用引领那些在路上或迷茫、或彷徨的人找到努力奋斗的目标。而现实呢?我们所报道的一部分典型人物,非但不能深入人心,感染人,指引人,反而成了人们所厌恶的“假圣人”,甚至招来无数的质疑和谩骂。
当然,不能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媒体,有时候一些部队在人才培养上也存在短板,有些技术岗位人才培养断层现象严重,人才储备不够等问题,也是导致有些技术骨干有家不能回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解放军一直施行双主官制,为什么不能让连长回家结婚,让指导员带连队去参加比武呢?有一件事儿是这样的,有一单位大比武将近,突然传来单位某科目的训练尖子父亲病危的噩耗,单位领导当即批准让其回家,并安排专车连夜将其送至机场。事后,领导说了两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一句是“和平时期,宁可金牌换铜牌,也不能寒了战士的心。”另一句是“比武比得的部队整体战斗力,不是搭台唱大戏、耍假把式比尖子。”所以,这根本就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笔到此处,脑海里逐渐映衬出一个老朋友来。他是单位的爱军精武标兵,单单刻苦训练的事迹就可以写一篇分量很足的通讯,当我得知他家庭经历重大变故的消息后,发短信给他表达采访的意愿,想借此事在他的事迹上锦上添花,做一泪点,没想他却只给我回了一句话:请留一片宁静让我独自疗伤,请给我一份体面让我走出悲伤。
这是我在采访历程中遇到的第一个软钉子,看了他的短信我想了很久,“军人”二字虽然冠以牺牲奉献,但我们不能抹杀掉军人作为人的最基本属性。军人,尤其是基层官兵,是食人间烟火、懂人情冷暖、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家有口,上有老下有小,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在军营苦修的“苦行僧”。
我承认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是我更支持赞同网友的观点,除非有战争、抢险等重大军事行动,否则不必不通人性。至于今后若有悲情,是不是将它呈现给大众,还是尊重当事人和大众的意见吧。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把自己的悲伤呈现给别人,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哼着小曲,吃着火锅,花着银子看别人的悲伤。
今天把这些话说出来,我只是希望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我们看到,军人荣耀的花环下,是体体面面的自豪,是让人向往的骄傲,而不是满怀对妻儿老小愧疚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