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红色足迹演绎新经典

——记战友文工团新一代团员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马达责任编辑:菅琳
2015-10-27 03:31

在《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全国巡演的日子里,欣逢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发表,我和战友文工团的同志们一道,一遍遍原原本本地学习、领悟,越学越觉得方向明、劲头足;越学越觉得责任大、担子重。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好像有许多话要说。

战友文工团,应着抗日烽火而诞生,伴着北京军区发展历程而成长,至今已有近80年的辉煌历史,是在军内外乃至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一支文艺劲旅。

这盛誉来自战火纷飞年代抗敌剧社队员出生入死,以锣鼓、竹板、板胡、笙箫、号角为刀枪匕首,为中华民族命运鼓与呼的浴血奋战。那渐行渐远的歌声和着四万万同胞的怒吼,筑起我们的血肉长城。这盛誉来自和平建设时期战友文工团秉承为兵服务的宗旨,致力于弘扬先进军事文化,一次次下部队、去边防,入班排、进哨所,为广大官兵带来练兵动力的生动实践。那时隐时现的绿色背影,永远铭刻在训练龙虎榜和士兵心间。这盛誉来自你们辛勤耕耘、呕心沥血在中华艺坛上留下的一道道闪光的足迹。从《槐树庄》到《红星照耀中国》,从《当兵的人》到《强军战歌》,从《老房东查铺》到《八一军旗高高飘扬》,从《沙场点兵》到《士兵突击》。一个个精彩画面,早已化作战场与训练场上我军将士冲锋陷阵的勃勃英姿,化作人民军队向着太阳雄壮行进的整齐而有力的步伐,甚至化作公园里大伯大妈此起彼伏慷慨激昂的咏诵高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一个被世人誉为“世纪经典”的伟大作品——《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诞生在战友文工团。歌词出自身经百战的肖华上将之手,作品由晨耕、生茂、唐诃、遇秋、马国光、马玉涛、贾世骏等艺术家担纲,演出引起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切!几十年过去,《长征组歌》久唱不衰。直到现在,一提起战友,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长征组歌》。一唱起《长征组歌》,浑身就充满了无穷力量!“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祝捷”“大会师”……那优美动听、雄壮有力的组曲,如同血脉融进了战友人的躯体中。一部作品,一曲经典,在几十年的岁月里,把战友人的思想境界与艺术水准提到了一流的水准。

党的十八大尤其是习主席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文艺又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部队文艺工作者欢欣鼓舞、跃跃欲试,力争在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中出彩出新。

如今,这样的挑战与机遇就摆在战友人面前。《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历时3年的精心策划与艰辛创作,军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首长正确领导、科学指导,倾力关注和亲自参与,当今军内外众多艺术家如印青、王晓岭、臧云飞、郭鼎立、王路明、丁晓君等潜心创演,剧组人员先后十余次深入革命老区,追寻先辈足迹,激发创作灵感,团队上下励精图治、聚力攻关。经过不懈努力,这部组歌应运而生、脱颖而出,不断向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准靠近,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作品一经问世,便震动艺坛,感染千万观众,赢来一片喝彩。

人们一定会记得3年来创演史上不同寻常的一幕幕活剧,也会格外珍惜这期间点点滴滴的可喜收获。在去年全军文艺汇演中,《西柏坡组歌》获得优秀作品一等奖。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国梦”优秀作品展演中,被作为首场演出剧目展现在首都文艺舞台上。文化部还将《西柏坡组歌》列为重点扶植剧目,一次性奖励创演基金100万元。中央和中宣部领导专门批示,要求军内外文化艺术界认真研究“西柏坡现象”,总结经验,力求“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效果。按照中宣部和总政治部的部署要求,从8月下旬开始,《西柏坡组歌》在全国11个省市和地区巡演。目前已在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成都、长沙、保定在内的诸多地方演出86场,在国内刮起一场“西柏坡旋风”,有力地荡涤了一个时期以来演艺界出现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之风,给文化艺术领域存在的浮躁、猎奇、媚俗、拜物之风以当头棒喝,引领了新时期文化艺术创作的方向。

忘不了,参加全军文艺座谈会的部队文艺工作者观看组歌后,一致表示有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之感,纷纷派人到战友文工团寻宝取经。一位上将看了演出后赞不绝口,连连称赞战友人为鲜艳的党旗增了辉,为人民军队争了光。成都巡演中一个场次结束后,一位地方老艺术家,涨红着脸,嘴唇因激动有些哆嗦地说,几十年没有看到这样的好戏了,找回了欣赏精品、经典的感觉。北京市委机关一位中层干部说,这个戏应该让广大党员干部都看看,倘若早几年观看,能够挽救许多人……忘不了,每次演出谢幕时,观众都站起来鼓掌、欢呼,久久不肯离去。

《西柏坡组歌》的创演实践证明,不是主旋律作品没有观众、不叫座,而在于主旋律作品本身有没有质量与水平,有没有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不是主旋律作品不好写、不好演,而在于主旋律创演者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是否舍得下苦功夫、深功夫、细功夫;不是主旋律作品没有生机活力,而在于主旋律作品是否根植于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是否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只要军队文艺工作者的心永远为人民跳动,永远为人民放歌,永远替时代立言,就一定会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军队的精品力作。

他们正在演绎新经典!他们正在创造奇迹!他们正在为战友增添新的光彩与荣誉!他们用西柏坡精神创演《西柏坡组歌》,是非常辛苦的,但更是非常幸福的;他们用战友的作风投入创演实践,是十分忙碌的,但也是十分荣幸的!

在这样的责任与荣誉面前,一切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的作品都会显得暗淡无光。一切只考虑一己私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的行为也会显得幼稚可笑、可怜之至。

在这样的责任与荣誉面前,战友人要思索,如何做到习主席提出的志存高远,讲品位,重艺德,有高尚的人格修为,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为演绎、制作世纪新经典贡献力量。古人讲见贤思齐,胡可、胡朋、马国光、晨耕、生茂、遇秋、竹林、黄伯寿、唐江、马玉涛、贾世骏、高元钧、洪源、唐诃、刘薇、石祥、叶少兰等老一辈艺术家是榜样,新一代战友人正从他们手中接过接力棒,踏着红色的足迹,成为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弘扬者。

他们正在演绎新经典!战友的精神令他们拥有创造辉煌人生的巨大动力,战友的荣誉令他们感到永远的光荣与自豪。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