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难重重,网络维权成“囧途”
面对网上对部队声誉和官兵权益的“任性”践踏,支队尝试了多种反击手段,然而却在这场网络交锋中四处碰壁。谈及网上维权经历,支队政治处干事王光利感慨万千,“置身网络战场,一双双‘隐形的手’时常让我们防不胜防。”
今年年初,网上流出一段涉及该部“在施工中拖欠农民工薪金”的负面信息。经调查得知,该施工项目与支队并无关系,发帖人为制造声势,以“武警”“欠薪”等敏感字眼为噱头吸引公众眼球。
了解情况后,小王首先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予以回击,希望通过公开回复澄清事实。然而面对数以万计的网络留言,他的帖子很快淹没在网络的“汪洋大海”中。“短兵相接”不成功,王光利转而寻求技术删帖。然而,该帖经过更改标题、改换发布人ID后,仍在微信圈里大量流传,一时难以删除。最终,小王无可奈何,只能等待帖子“自然下沉”。
无法对造谣者进行有效打击,是许多军人在网络维权中遇到的困惑。7月上旬,支队通过公安机关成功锁定一名发帖抹黑部队的人,发帖人不断更换自己的IP地址,在网上玩起了“躲猫猫”,由于网络更新快、证据收集不够及时,造谣者只受到警告处理,网站主要负责人则被约谈。
“网络开放性大、虚拟性强、隐蔽性高,发帖人看不见、摸不着,很难面对面进行调查和处罚。”支队领导感慨道。
以法为盾,谣言不能再“任性”
认真学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支队官兵认识到,必须拿起法律武器,坚决打击制造传播网络涉军谣言等侵权行为。
今年9月,ID号为“风在云端”的发帖人上传了一张支队训练照片,标题与内容严重失实,支队立即对其进行锁定,一边发动网评员以控告其侵犯军队名誉权相威慑,劝导发帖人删帖;一边通过地方公安“官方微博”发声澄清,很快阻止了谣言扩散。
“风在云端”为何没掀起网上飓风?这是该支队依法解决网上涉军谣言问题带来的可喜变化。
增强官兵依法用网意识。出台《关于文明上网和智能手机使用管理规定》,举办“如何化解网络舆情”专题辅导,对如何有效防范网上损害军人利益行为等进行法律宣讲,进一步规范和约束网络行为,对于涉军负面舆情不信不传,及时举报。同时,提高官兵识别、规避网络安全风险能力,不贸然行事,不授人以柄,不给他人以可乘之机。
培养依法引导的网络卫士。定期组织官兵认真学习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关于网络管理的有关规定,在支队政工网开设讨论专栏,着力培养一批会依法跟进引导、会批驳处置舆情、会运用战法策略的网评员骨干。在政治处成立网络舆情引导小组,遇有网上重大负面舆情,组织发声反击,敢于依法亮剑。
完善军地协作法规机制。支队积极协调地方公安和网监部门,制定出台《军地网络联防管理办法》,对违法范围、法律责任、处罚程序等做出具体规定。共享舆情预测、分析、监控信息,确保在舆情扩散“黄金4小时”内,及时锁定IP地址和访问路径,依法惩处网上“肇事者”。今年以来,支队成功处置4起恶意诽谤军队的网上舆情,3名涉事者受到行政拘留和罚款处罚,有力维护了军队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