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大教授董文才:带着新舰船梦想离开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熊峰 钟魁润 陈国全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6-02 03:02

此前,承担多项军队重大科研项目的董文才已经在野外湖泊试验场待了5个多月。那段日子里,一到夜里他就觉得胸口隐隐作痛,并伴有低烧,到后来甚至咳血。可他直到试验告一段落,才在领导和同事的反复催促下去做了检查。

毫无疑问,手中的这份诊断书,对于董文才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犹如晴天霹雳。那一刻,董文才也懵了,眼前太多的事等着他去做——

某重大项目演示刚刚完成,成果转化亟待启动;某项目刚刚完成一期申报,后续建设迫在眉睫……

“我不能就此止步!”那一刻,董文才决心把“死亡通牒”抛在一边。他平静地启动了人生的倒计时。

此后的时间里,医院先后3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可董文才只要身体稍有好转,都义无反顾地走进教研室或实验室。

因为,那里有他的奋斗——

早在2009年,某新型船完成方案设计,准备转入技术设计,航速却达不到研制目标。董文才冷静分析了原船型方案后,主动请缨,提出的目标竟超出了研制书要求。大家都不禁为他捏了把汗。

9条模型,11个方案,千余条曲线……他一头扎进项目里,进行了夜以继日的攻关。短短3个月,他凭着10多年的知识储备,带领团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确保了该型装备的技战术性能达标,并为其列装赢得了宝贵时间。该项目获得了2015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因为,那里有他的梦想——

2010年,董文才带领科研团队向具有探索性的科研课题进军,他们提出了一种新概念船型。“这怎么可能?”在讨论会上,这种想法刚提出来时,几乎遭到了所有与会专家的质疑。

董文才丝毫没有动摇坚持原创新船型的想法。他悉心听取并记录着每一条疑问,一步步从力学基本原理出发,逐条通过机理分析论证了新船型的可行性。在项目申请终审答辩中,董文才所作的汇报激情昂扬又非常缜密,令在场专家无不折服。这个项目最终申报成功并圆满完成。

因为,那里有他的事业——

2005年年底,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博士董文才主持的高速艇气层减阻理论研究取得突破:采用气泡技术的高速艇,阻力减少25%,实艇时速可望突破100公里。

董文才的研究,得益于著名船舶结构力学专家郭日修教授的指导,他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博士毕业后,董文才像他的导师一样,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事业之本,倾心培育英才。

每次住院,董文才都让护士专门在床前加一张书桌,把病房当办公室。谁能想到,患病期间,他还指导了2名博士、8名硕士毕业论文的撰写和修改。

2016年1月11日,董文才教授离开一个星期后,他所带的5名研究生一起顺利毕业。那天,他们相约来到董文才教授的墓前,动情地说:“我们已经成长起来了,请导师放心!”

(《解放军报》2016年06月02日 08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