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报到被“赶”到部队 火箭军某所如何留住人才?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卫东 杨永刚 吴天喜 魏鹏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6-11 03:34

思路引领出路,方向重于速度——

眼界宽度成就创新高度

博士尹洪波没想到,踌躇满志到所里报到后,竟被“赶”往部队。

尹洪波犹记得,那年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纳新,他有幸成为第一个进站博士,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

报到后,导师根本没提专业的事,而是递给他一张课表,“课程”全是到部队一线见学:南下参观海军某部在建军港工地,北上观摩某隧道施工现场,下一线施工部队代职锻炼……

后来尹洪波发现,被“赶”下部队的远不止他一人。每一名分配或调来的新同志,都享受如此“待遇”。

工程师何超刚来团队时,急于上课题出成绩,对所里安排的参观见学“走马观花”,成天琢磨自己的“想法”。然而,课题申报不少,却没有一个被立项,退回理由只有一个:起点不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当他疑惑之时,师傅潘玉龙指点迷津:“设计研究,视野、视角要看得更宽、更深,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大家都能看到的东西,能创出什么新来?”

被“点醒”的何超第二天就递交申请,到施工一线当兵锻炼。一年过后,他主导的某工程设计项目“首秀”成功,创新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何超的破茧成蝶,折射出该创新团队的一个创新逻辑:眼界宽了,方向对了,创新的起点自然就高了。

“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该所所长田庆龙介绍,这些年,团队创新的脚步始终保持较快的速度,创新的成果始终保持着领先的高度,许多方面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无不受益于团队成员宽阔的眼界。

宽阔的眼界从哪里来?除了深入部队调研,他们还有常态化的“头脑风暴”:“创新大讲堂”“新知识沙龙”等脑力拓展活动红红火火,每年举行一次创新创意大会,大量聘请知名院士担任技术顾问……

临难遇险迎着走,万折必东不回头——

担当程度决定创新力度

有一段时间,所里经常可见总工程师费允锋眉头紧蹙散步的身影。

当时,某阵地升级改造项目急需上马,费允锋主动请缨,立下了“军令状”。随着项目深入实施,其难度险度,都出乎他这个“老工程”的意料。

夜不能寐、食不甘味,费允锋的身体免疫力急剧下降,患上了严重口腔溃疡,多方就医不见好转。费允锋甚至想到,就算以脱军装为代价,也要把掣肘创新的“硬骨头”啃掉,把阻碍前行的技术“暗礁”扫平。

那天,正在散步的费允锋接到试验成功的消息,跑回办公室对着军容镜长长地吐了口气。第二天,他的口腔溃疡奇迹般好转。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为之”即担当,担当程度往往决定创新的力度。敢不敢担当,成为这个团队衡量创新的一把首要标尺。在团队时间一长,成员们都有一种恐慌感。为何?他们生怕不能担起战鼓催征的使命。

一次,某项目施工遇到地质难题。重新选址还是挑战“无底洞”?不等所党委发出“招贤令”,高级工程师吴红晓主动站出来:“让我来!”

一边是装备等着“入库”,一边是未知的风险,吴红晓把设计案头搬到施工现场。一年艰辛,终获成功,他设计的创新方案,不仅充分利用空间,还成功规避施工风险,节省经费数百万元,工程被评为全军优秀工程一等奖。

“其实世界上没有人能给创新打保票,但不想担风险,就等同不想创新。”在该所,不分年龄、不论资历,只要有创新的点子,就会得到倾心呵护。勇于担当的风向标,让该所胸怀大局、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创新之风蔚然而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