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耽于名利,不驰于空想——
求实刻度标定创新纯度
高级工程师罗立平,爱讲真话,喜欢“放炮”,下部队曾一度不受待见。
“工程地质特殊,预计会有岩爆发生……”在某工程施工现场会上,罗立平语惊四座。数百双怀疑的眼睛投向罗立平。
罗立平胸有成竹。16岁开始当煤矿工人,经历过岩爆塌方之痛;数十载潜心研究岩石,让他拥有了丰富的地质经验。他带着技术人员操钻机、装炸药,一套科学的应对方案随之成形。
那天凌晨,施工面突发异响,碎石不时弹射,岩爆果然发生了!罗立平临危不乱,指挥官兵科学处置,“炸药包”被顺利拆除。
科普讲座上,面对官兵他动情地说:“与大自然打交道,必须尊重科学。”求之以实,馈之以心。时间一长,他成了施工部队的座上宾。
如今,罗立平潜心研究多年的某地质超前预报项目,已在全军30多个重大工程推广运用,可他依然不急于报奖。罗立平说:“军队创新的终极目标,是为获胜,而非获奖。”
这就是该团队成员创新实践的自觉追求。设计某营区官兵宿舍时,工程师操静滨根据以往经验,直接按测绘地形图选址定案。再次实地踏勘,现场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因前期施工改变上游地形地貌,设计标高已不能满足防洪要求。
从此,操静滨把“求实创新”四个大字,写在本上,刻在心里。
“创新面前不浮躁、不急躁、不烦躁,还得把求实刻度变成创新制度,才能提升创新纯度。”该所政委许凤忠介绍说,团队在遵守所里《创新工作评估奖惩规定》的同时,细化了课题申报、杜绝“挂名”“搭车”系列措施。
舍“小我”成“大我”,功成不必在我——
奉献深度折射创新热度
个个有课题,人人“抢”项目。感受该团队浓厚的创新氛围,一个个行色匆匆的身影让人印象深刻。
这天,71岁的原团队成员杨延东又站在地图前,规划他的出差行程。这位老革命后代,把一生都献给了阵地工程建设。2004年,赴高原执行任务途中,所乘车辆突然爆胎,杨延东摔断3根肋骨,但他未等痊愈就背起行囊又出发。
退休那年,所党委想为他报功。他却说:“手上还有好多事没干完,功就算了,要不就返聘我吧。”从此他退休不退岗,无私帮带年轻同志。团队一有紧急任务,准少不了他。
图纸连战场。在这条创新之路上,团队成员每年平均有近200天穿行在大漠戈壁、深山密林,纵有千辛万苦,依然一往无前。
工程勘察中,工程师周光裕坐骨神经疼痛发作,就抱着石头支撑身体,一干30多天;高级工程师孔佳连续加班3个月,晕倒在实验室,患病接受治疗期间仍坚持工作,康复后笑称自己“靠创新战胜了病魔”;高级工程师胡继波的父亲去世时,他负责的某阵地信息化改造工程正在节骨眼上,他强忍悲痛,没告诉任何人。
团队为创新奉献的,除了青春、亲情,还有生命。某阵地工程验收,53岁的女工程师范雅珍出现吐血症状坚持不离一线,病逝时手里还握着画图的笔;数据测量任务中,工程师齐树山因肾衰竭倒在任务现场,年仅37岁……
泰戈尔曾说,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在创新这场寂寞的长跑中,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毅力,更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有的项目一干就是10余年,许多团队人员留下奉献的背影,结题时却成“无名英雄”。
那年,该所立项“某快速检测评估系统”。由于技术瓶颈,参与者换了一茬又一茬。两年前,“接力棒”交到工程师王然江手中,随着研发进入快车道,难题被一举攻克。
面对掌声,王然江真诚地说:“我是‘摘果子’的,我们应该把鲜花献给10多年来参与设计的每位同志。”
(《解放军报》2016年06月11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