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来队现象,你怎么看?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6-14 03:01

青年官兵中独生子女多,对父母有着较强的情感依赖。随着通信手段不断更新,官兵与家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利。近几年来,随着交通建设飞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大改变了人们出行方式,也使得一些父母不远千里来军营探望子女变得更为容易和便捷。

新修订的《内务条令》取消了有关“义务兵在服役期间,应当劝说亲属不要来队”的规定,对临时来队军人亲属的接待规定第一条为:“军人亲属来队,单位首长应当安排军人与亲属团聚,并介绍军人在部队服役的情况;亲属离队时,可以允许军人送到临近的车站、港口、机场”。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军队对于基层官兵与父母之间这种情感交流的变化持一种更为理性和人性化的态度。

但对于父母到底该不该来队探望,我们在部队调查了解时发现,基层官兵对此各执一词。军队管理是国之大事,思念亲人是人之常情,如何处理好国之大事与人之常情的关系?我们对此不作定论,还是抛砖引玉、引发思辨,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编者

有关父母来队探望的问题,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进行了专项问卷调查,1500多人参加在线投票。此外,我们也组织了部分官兵线下座谈,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部队和家更“近”了

此次调查,45%的参与者为独生子女,81%的家庭距离驻地在500公里以上,他们身处军营远离家乡,对父母的情感依恋强烈而鲜明。尽管发达的通信技术方便了与家人联络,但父母来队却更能让官兵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亲人的温暖。调查显示,有四成参与者表示父母曾来队探望过自己。

在问及“你希望父母来队探望的理由”时,32%的受访者希望父母来队“以解思念之情”;16%的受访者想带着父母游览驻地,尽尽孝道;但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希望父母来部队看到自己的成长,看看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以便“让他们放心”。数据表明,近八成的受访者从内心深处还是希望父母能来队探望,军营和家庭的联系密切相关。

随着道路交通快速发展,也改变了家长们出行的方式。在问到“父母来队一般选择何种交通方式”时,乘坐火车来部队探望的占比为63%,乘坐长途汽车的占比为9%,有近四分之一的父母来队通过乘坐飞机和自驾这些新的交通方式。这说明交通条件的改善,从一定程度上激起了父母们来部队探望的“热情”。

部队官兵也有无奈

在问及“你不希望父母来队的主要理由是什么”时,39%的调查对象表示是因为“没时间陪他们”,25%的认为“怕影响部队正常工作”,16%的坦言是因为领导不提倡父母来队。其实,我们通过座谈了解,绝大部分带兵人还是希望能与年轻战士的父母建立联系,很想对来队父母尽地主之谊,但由于工作任务和环境的特殊,也确实怕心有余而力不足,怠慢了家长们。在问到“父母来队一般住哪里”时,虽然有26%的能住“部队招待所”、14%的能住“连队家属房”,但仍有六成来队父母只能住“营区外的宾馆”。这表明在提高保障条件方面,一些单位还须加强。当然,绝大部分来队父母对部队非常理解,他们中33%的人只在部队待1天,待2-3天的占52%。能待3-7天的只有15%,其中分配了公寓住房的已婚干部或士官的父母居多。

在座谈中我们发现,除父母以外,个别战士的其他长辈也来队探望,有的“组团”探望,有的“轮流”探望,引起了一些非议。还有个别父母不仅为了看孩子,还想“看”领导,这些现象应引起重视。

来与不来都让彼此放心

让我们再来审视“不希望父母来队探望的理由”这个问题,真正持“自强自立、历练自我”态度的人只有7%,而其余93%的人只是出于各种各样的约束和无奈而“不希望”,但从心底里又何尝不想见自己的父母呢?而作为官兵父母,虽然此次问卷没有将他们作为对象来调查,但我们可以想象,在具备条件时,父母必然是非常愿意见到自己的子女——这是人之天性,人之常情。

当然,来队探亲的父母毕竟是少数,特别是一些驻边海防的连队哨所,这个比例会更低。但海角天涯、冰霜雪雨都阻隔不了亲情,特别是针对当代青年官兵思想特点,发挥部队、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格局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各部队加大软、硬件建设投入,充分运用现代化通信手段,为部队、官兵和家人搭建更为人性化的沟通交流平台,真正给彼此一个安心。同时对于来队父母的活动安排上,虽然43%的人希望“陪父母游览驻地”,36%的人愿意带父母“参观部队营区环境”,但仅有9%的愿意让“连队干部介绍自己的情况”。但不管怎样安排活动,都应从方式方法和内容上多想点子,既给亲人们以独处的空间,同时又要在短时间内增加家长对部队和子女成长进步的认同感,使亲情真正成为强军兴军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助推剂。 

(执笔:刘书凯、栗治强) 

(本版摄影:曹路路 设计:苏鹏、李宇阳)

支持父母来队辩反对父母来队

战士说

希望父母见证成长

去年年底评功评奖时,团里邀请获奖战士父母来队,上台和自己孩子一起领奖,我们在台下看着都非常羡慕。我虽然没能获奖,但连长指导员对我的进步也很肯定,所以我也很想让爸妈亲眼看看我穿军装的样子,看看我在1分50秒内跑完400米障碍,在18分钟内跑完轻装五公里……(上等兵 何乃路) 

来队之路不再遥远

我家距离部队有800多公里,以前交通不便,出趟门在路上要消耗不少时间,让父母一路奔波,我也不太放心。前不久,我家所在城市修建了高铁站,父母从家到部队用不了4个小时。而且,最近家里买了辆小车,如果开车来队,一路高速也很快。

(列兵 孙 淼)

当兵应该学会独立

从小到大,我都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而当兵远离家乡和父母,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好机会。如果老想着让父母来看自己,那岂不是一直不能“断奶”?

(上等兵 张晓会) 

别让父母舟车劳顿

今年年初,一个战友的父母自驾一千多公里来队,我想一路上肯定十分劳累吧。现在虽然交通方便,但父母出一趟远门还是要提着行李坐车、倒车、找路线,有时我也想让父母来看我,但是一想他们舟车劳顿,还是于心不忍。

(上等兵 韩金宝) 

父母说

旅游探亲一举两得

每到小长假,我和孩子他妈都喜欢出去旅游。儿子当兵后,我们发现他部队所在地附近也有不少旅游景点,所以就把那些地方列入旅游计划中,这样既可以旅游散心,也可以顺道看儿子,一举两得。

(战士父亲 雷冠军) 

念子心切人之常情

儿子当兵走后,我一直很想他。其实我们明白把儿子交给部队没啥不放心,但一想到两年见不着孩子,就觉得很煎熬,他爸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也十分惦念。如果时机合适,我们想去部队一趟,看看儿子的变化,带点他爱吃的家乡特产。

(战士母亲 张翠霞)

不想给部队添麻烦

部队是练兵打仗的地方,不是地方大学,也不是企事业单位,虽然我们也想念孩子,但如果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都一个劲往部队跑,那部队正常工作秩序还怎么维持呢?再说了,子女大了迟早是要离开我们出去闯荡的,想到这,也就放下了去部队看他的念头。

(战士父亲 黄新民) 

视频“看望”足以宽心

孩子刚入伍时我们也想去部队看他,但没过多久,部队就允许他们使用智能手机了,他给我们发信息、打电话很方便,让我们心里踏实多了。而且,儿子还可以时常和我们视频聊天,虽然隔着屏幕,但我们能经常“看见”他也知足了。

(战士母亲 吴一萍) 

管理者说

让家长更了解部队

在与战士家长电话沟通时,我时常会遇到一些家长不了解部队的情况。有的家长认为当兵就是一味吃苦,有的认为部队管理可能很“暴力”,有的认为部队吃住条件比较差……所以,我非常愿意战士父母能来部队看看,感受下军营建设成果、看看孩子的变化,深入了解部队,支持孩子安心服役。

(连长 刘新飞) 

亲情助推战士进步

家人的肯定和鼓励是做好战士思想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有时甚至比带兵人苦口婆心的谈心引导还有效。我曾观察过一些父母来队的战士,父母走后他们训练工作热情更高,身上的小问题、小毛病也都改掉不少。所以我主张父母来队,从而获取他们对子女的更多支持。

(教导员 王泽民) 

来队之风容易盲从

家人能够来队的战士毕竟是少数,看到别人父母来队看望,一些战士不免产生“跟风”心理,也想让自己的父母来队,这种风气如果滋长,很容易在战士中产生盲从攀比心理。所以,我还是不太主张战士的父母来队看望。

(指导员 王向阳) 

谨防“特产”坏了风气

虽然我们在战士中反复开展风气教育,但一些不知情的战士父母来队时还是会带一些土特产以示感谢,尽管我们都婉言谢绝了,但仍然难免会在战士中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猜忌,从而滋长一些不利于官兵团结的歪风邪气,这也是我不太主张战士父母来队的主要原因。

(指导员 贾宜超) 

(稿件由王利兵、郑志强、陈宁、唐道谦、史建民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