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卓著:“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孙传军 刘春生 董成文责任编辑:高飞
2016-05-31 15:20

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的历史贡献

孙传军 刘春生 董成文

彭真曾经指出,老航校是“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从1946年3月1日至1949年12月的三年多的时间里,东北老航校共培养出126名飞行员、24名领航员和410名航空工程、通信、气象等各类航空技术人才,造就了一大批懂得航空技术业务的军事、政治、后勤、技术管理干部。毕业学员在开国大典上驾机编队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向世界宣布:中国必将拥有强大的人民空军。

东北老航校探索总结了一套在战争年代组织飞行训练和机务、后勤保障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规章制度、方法,探索积累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创办航校的丰富经验,为人民空军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老航校所培养的人才为后来人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建设,以及民航事业、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和航空体育运动的奠基和发展,都做出了历史贡献。

锻造了众多战斗英雄。老航校毕业的学员在抗美援朝空战中威震敌胆,发扬了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和模范人物。一级战斗英雄王海所领导的大队以英勇善战著称,两次人朝参战,与敌空战80多次,共击落、击伤敌机29架(其中王海击落敌机4架、击伤敌机5架);一级战斗英雄刘玉堤,击落敌机6架、击伤敌机2架;一级战斗英雄张积慧,击落敌机4架(其中有美军“喷气王牌驾驶员”戴维斯驾驶的飞机);二级战斗英雄邹炎,击落敌机4架、击伤敌机1架;二级战斗英雄李汉,首创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击落敌机的纪录,击落击伤敌机共4架。

加快了航空学校的发展。东北老航校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人民空军建设的步伐。短短三年多时间,无论是政治、军事形势,还是人员、装备、物质基础都具备了扩大空军建设规模的条件。1949年10月6日,中央军委批准创办六所新航校方案。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很快确定了新校址6处。老航校派出部分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分别到6所新航校参加组建工作。其中分配到第一轰炸机航校(哈尔滨)主要带队干部4人,飞行人员21人,机务人员21人;第二轰炸机航校(长春)主要带队干部3人,飞行人员20人,机务人员20人;第一驱逐机航校〔锦州)主要带队干部3人,飞行人员9人,机务人员18人;第二驱逐机航校(沈阳)主要带队干部3人,飞行人员8人,机务人员12人;第三驱逐机航校(济南)主要带队干部2人,飞行人员11人,机务人员22人;第四驱逐机航校(南苑)主要带队干部2人,飞行人员10人,机务人员20人。1949年11月18口,奉中央军委命令,利用东北老航校整编后留在牡丹江的剩余人员,改建牡丹江航校。校部设在牡丹江老航校校址内,飞行教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为老航校原来的日籍留用人员。1949年12月20日,中央军委颁布命令,将各航校统一命名,牡丹江航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航空学校,1952年1月改称为空军第七航空学校,1986年6月改称为空军第七飞行学院,2004年6月9日转隶空军航空大学,同年9月30日改称为空军航空大学飞行训练基地。

老航校就像一个实验室,把培育出来的优秀种子撒入了孕育飞行人才的祖国各地,并不断开花结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空军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本文节选自2007年8月刊《中国军事教育》。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