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体制转换,党委机关如何实现从“压力山大”到“换羽新生”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王永清 欧阳治民责任编辑:杨红
2016-05-14 02:17

不经历阵痛,怎么得新生

—— 南部战区陆军党委机关开展“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大讨论闻思录

5月8日,时逢周末,刚刚完成某大项任务的南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办公室干事王君来不及休整,又出差投入到了下一个紧急任务中。从原成都军区政治部分流到新岗位后,王君的工作状态几乎就是“5+2”“白加黑”。

这种状态,正是南部战区陆军党委机关紧张运行的一幅写真。在领导指挥体制改革中,新生的这个领导机构百业待兴,编制员额只有原军区机关三分之一,却承接其多数职能,每名机关干部都得“一当二”,甚至“一顶三”“一分四”,“像打仗一样紧张工作”成为常态。

“小机关大部队”带来的不适、“人员少任务多”带来的繁忙、“有任务无经验”带来的挑战……改革的“手术刀”在剔疾祛弊的同时,也让许多“肌体细胞”感受到阵痛。于是,“如何看待改革阵痛”“怎样对待改革阵痛”,成为该战区陆军党委机关“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大讨论的热点话题。

“有梦就有痛,有梦就不怕痛。”记者旁听机关干部讨论交流发现,大家有一个共识:新旧体制转换、结构形态重塑、职能任务调整,如同“打碎了骨头再接续”,必定伴随阵痛。这种痛,是换羽新生的痛,是破茧成蝶的痛。

运行磨合的阵痛,如同清醒剂,提醒这批创业者以思维理念之变顺应体制职能之变。

谈及机关的忙碌,该战区陆军领导坦陈,这既有开局之际任务重的原因,更有工作理念尚未适应新体制的原因。“‘小机关大部队’,是部队组织形态的发展趋势,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这要求领导机关只有在思维理念上脱胎换骨,转变工作思路、抓建理念,依法履职、创新手段,才能乘势而上、有所作为。”该战区陆军领导说。

对此,参谋部直工处参谋陈胜根感触颇深。他此前任职的原兰州军区司令部直工部人数是如今战区陆军参谋部直工处的好几倍。“就算三头六臂,不吃饭不睡觉,也不可能完成过去的工作量。”陈胜根直言,只有遵循层次管理,各司其职,管应管的、干应干的,不忙与备战打仗无关的事,才符合改革初衷。

改革转型的阵痛,如同催化剂,催生官兵强烈的本领恐慌,并转化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动力。

“过去在军区机关,岗位分工细,管兵员的可以不过问文职人员业务,管文职人员的可以不过问兵员业务。如今职能有拓展、任务有交叉,人人要当‘多面手’。”在讨论中,新成立的兵员和文职人员处干事刘忻说,面对职能新、任务新、人员新的挑战,他们全处人员“分工不分家”,一边实践一边学本领、强业务,形成了协力抓工作、互促抓学习的良好氛围。

记者了解到,该战区陆军机关成立伊始便发起“学习的革命”,建立夜校、业务学习日、参谋人员集训等制度,开展“学研训考评”活动,创办军事论坛、业务讲座,组织在职学习、轮岗培训等,努力让每名机关干部做到“有眼界、知大势,有本事、精专业,有谋略、懂指挥,有魄力、能应变”。

痛,也是党性人格最好的“试金石”,测出军人面对进退走留、撤并降改、利益调整的担当和本色。

在改革大考中,该战区陆军一些机关干部工作平台降了,提升被暂缓,调整被冻结,安稳的家庭生活也被打破,但人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积极适应新环境、乐观面对新生活,用战区陆军一位领导的话说,“初试都是合格的”。

任职满4年的海南省军区某旅政治部副主任陈科云,本有希望交流到省军区机关任职。不承想,改革启动后,该旅转隶到战区陆军,陈科云因年龄职务受限,面临转业。陈科云坦言:“身向后转,心往前行。我愿意,也很荣幸成为改革强军的一块铺路石!”

“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讨论交流中,参谋部某处副处长韦华联系自身经历说:“大家从天南海北来到这里,在饭堂、篮球馆、礼堂办公,在集体宿舍拼床睡觉,尽管工作紧张繁忙,流了不少汗,但我们创造了南部战区陆军白手起家、起步开新的历史,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面对这诸多阵痛,该战区陆军领导处处担在先、扛在前,不仅与机关干部一起住简易房、吃大锅饭,更一起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在党委中心组讨论中,常委们有一个尤为深刻的认识:痛,是问题的信号,多痛比少痛好、显痛比隐痛好,因为哪里有痛感,就需要关注哪里,就需要在哪里发力。

如何把握“战”与“建”的范畴,如何界定联合作战中的权限职责,如何推进合编合心合力,如何强化部队情感融合文化联合……随着讨论深入,大家对“适应新体制、履行新职能、担当新使命”认识更到位、理解更深刻。从党委常委,到普通机关干部,人人围绕发现的矛盾和问题探讨交流,提出颇多真知灼见。

“改革难免有阵痛,我们作为开拓者,注定要在阵痛中前进。只有经历‘一朝分娩’的阵痛,才能迎来陆军转型的新发展、新机遇。”交流大会上,战区陆军领导动情的话语,引来经久不息的掌声。

(《解放军报》2016年05月14日 04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