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士想成才,部队育才工作不能“慢半拍”
调查显示,该团81%的战士认为,现阶段自己在部队所干专业回地方用不上,70%的人认为部队的培养方式陈旧,培养的“人才”回地方不对接、难就业。
三营七连战士席瑞俊,对英语很感兴趣,他购买专业教材,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学习,但由于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和必要的语言环境,他的“哑巴英语”无疾而终。近些年,由于军事训练和安全方面的考虑,“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难以组织实施,没有老师,没有平台,以及资源的匮乏造成了战士“想学没处学,学完没处用”的尴尬。
“在传播手段多样化、社会资源共享化、网络传媒复杂化、应用技术现代化的今天,部队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原有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传统模式已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该团政治处主任陈树伟如是说。
“借力”育人才,给战士的未来“垫块砖”
人才培养的“遇冷”,寒的是战士的心,“冻结”的是战士的未来。该团党委总结了思想滞后、资源匮乏、方法老旧等14个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通过“诸葛亮会”的形式,广泛收集来自基层官兵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任务牵引,借实践之力育才。部队的主业是打仗,培养人才不像地方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资源,但部队是个大舞台,是实践的好地方。四连战士石百胜,入伍前就会几种乐器,由于唢呐吹得好被借调到团宣传股,后被调到上级机关工作,去年还参与保障了“九·三”阅兵。
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激发兴趣是第一步,提供舞台是第二步。之前从零开始学习一门技术的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合部队实际和地方需求。该团经过摸索探讨,总结出“基础——实践——成才”的培养新模式,鼓励战士把兴趣特长展示出来,安排适合的岗位,通过实践锻炼,让兴趣转变成能力。曾经来到部队是“上大学”,现在是来“实习”的,而相同的是,“毕业”后都有了一技之长。据了解,该团去年退伍的战士,70%经过考核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为退伍后的就业、创业提供了帮助。
转变思路,借创新之力育才。十一连战士窦俊,服役期间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去年退伍后,他感恩部队教会自己两样东西:成熟的管理能力,还有就是画了多年板报的特长。在一家公司应聘时,他的手工设计图表得到老板的赏识,顺利应聘到一家门窗厂。后来,他又自创了手工激光刻花,加上出色的管理能力,没多久就升为主管,月薪万余元。正是“画板报”这个不起眼的技能,成就了他的事业。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部队不但要培养战士军地通用的技能,还要传授军地通用的创新思想。在该团组织的“创业讲坛”上,汽车连退伍战士、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赵宇林在分享成才心得时提醒服役的战友:通过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让知识“模块化”,让思想“创新化”,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军地协同,借融合之力育才。十二连战士靳英杰利用业余时间备考司法考试,却始终无法在网络上找到系统的学习素材,他在部队政工网的“首长信箱”里反映了这个问题。没多久,就得到政委潘繁荣的回复:“自学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会努力整合现有资源,给想要成才的战士提供一片沃土。”该团党委研究后,组织力量收集整理了60余种军地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将教案、视频建立网上资料库,方便战士查找。不仅如此, 该团举一反三,建立了“人才库”“教员库”,把团内的人才资源整合起来,让战士们对自己能学什么、在部队能学多少、到地方能用多少成竹在胸。另外,该团和驻地驾校合作,军地联合培养驾驶员,开班近一年中,不但让团里的许多战士拿到了驾照,而且成为一项惠及全师官兵的举措。
调查结束前,潘政委告诉笔者:“我团‘退伍军人人才库’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建成后,可以及时将退伍战士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政府机关和各企事业单位。为战士的成才铺垫上一块砖,让我们的战士在部队是强军谋打赢的战士,退伍后到地方,是投身经济建设的抢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