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蓝盔部队>>正文

域外见闻 绥德鲁的中国维和军人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董兆辉责任编辑:刘俊豪2014-04-01 17:03

(原标题:绥德鲁的中国维和军人)

即将轮换回国的我第15批赴利维和部队工兵分队副大队长应勇和校长(右1)合影,应勇已经在绥德鲁执行了3次维和任务,英语口语一流。照片中绿色T恤的年轻人叫Harry Pennoh, 26岁,正准备盖房子结婚,也是营区的老邻居,时不时表达一下他对校长回答的支持。

在利比里亚的第三大城市绥德鲁,2003年以来先后驻扎过8个国家的维和部队,在这地方工作生活的任何人聊起对各国维和军人的印象,无论什么行业什么阶层,都能煞有介事地说上几句,特别是对中国维和军人,可以捕捉到几个普遍的关键词。

Kuntson Whenyan是紧挨着驻绥德鲁中国维和工兵分队营区一所小学的校长,48岁,2004年10月搬到这里成为工兵分队的邻居。工兵分队2003年12月就在这里安营扎寨,相比之下校长算是后来人。校长他说他搬来的时候,周围只有2户人家,可现在已经超过100户。

问校长为什么搬到中国维和部队旁边,而不是其他地方,因为他搬来那会儿,附近几个其他维和部队的营区也一样没什么邻居。他说联合国派驻当地的这些维和部队里,许多国家的军人根本不理他们,只有中国军人"very nice",愿意和他们打招呼,还会时常接济他们些吃的用的,

聊起中国维和军人和其他国家的有什么不同?他们为什么见到我们就很热情,要么上来握手竖大拇指,要么就是“Hi”或“China good”,见到别国的维和军人却不这样,只是因为中国军人会帮助和接济当地人吗?校长想了想,说并不是这样。在他看来其他维和部队只专注于联合国赋予的任务,对任务之外当地的人和事漠不关心,虽然有时那些任务对当地政府和人民也算一种帮助,可中国工兵在帮他们把路修好的同时还愿意和当地人互动和交流,对这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要不热情?!

跟校长聊天的时候,有个年轻人一直陪在边上,时不时插话表达一下他的赞同.他叫Harry Pennoh,是一名26岁的管道工,是比校长更早住在此地的那2户原住民之一,比工兵分队来得都早。

Albert Ah-sing是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联利团)B3战区后勤基地的运输官,52岁,负责B3战区运输任务的保障与协调,我工兵分队的车辆核查就归他管。Albert是南非人,2003年就被联合国派驻到利比里亚工作,2010年来到绥德鲁。

一提起我工兵分队,除了"friendly" 友好,Albert不断地强调“well-trained",意思是训练有素很专业。他说中国维和部队来了之后很清楚自己该干什么,并且干的很专业,凡是中国工兵修过的路,路况最好还经得起雨季的摧残,其它国家修的就行。在利比里亚,全国的主干道被一段一段的分配给各个国家的维和工兵分队进行修复和维护。Albert说这一段段的路,质量如何一到雨季立见分晓,往往中国工兵施工的那段路开着一定畅快,一离开这段,道路马上就变得坑坑洼洼起伏不平。

问他认为中国维和军人哪些方面需要改善, Albert哈哈笑着说“English"。他说中国军人什么都好,就是能讲英文还讲得特别好的人太少太少,能交流的只是有限的几个人,和其他官兵沟通总离不开翻译。Albert的这个看法在当地很普遍,不少联利团官员甚至是当地政府官员在用“disciplined”纪律严明、 “cooperative”容易合作等词来评价中国军人的同时,也都表达了和Albert一样的观点。

绥德鲁所属的大吉德州州长Hon.Peter L.Solo,曾经很有名气的私营企业主,2年前当上了州长,然后把他的家搬到了我维和工兵分队营区正门的斜对面,一路之隔不到40米远。不愧是相当于省长的州长,在他那满是“中国制造”的办公室里,评价中国驻利维和部队的话讲得很友好也很官方,只有问到对中国维和军人有什么建议时才露出点性情,捶胸顿足很夸张地的说“English”。

他说中国维和军人会说英文的太少,和当地人的交往基本上只是体现在"hardworking" 辛勤工作上,比如修道路建机场和为当地人巡诊,但在语言交流上总是不够顺畅,除了工作本身,彼此可深入交流的东西不多,所以当地人见了中国军人才总是只能热情地说“Hi”或“China good”,因为再没法聊的更多。相信一定会有很多人像他一样想学,因为只有多沟通和交流才能让他足不出州的跟中国人学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