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维和军人,汉语词汇在南苏丹广泛流行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朱达 陶连鹏 张宝奇责任编辑:菅琳
2016-06-03 02:30

“中国名片”更闪亮

——从中国赴南苏丹维和部队履行使命看软实力建设

■本报记者 朱达 特约记者 陶连鹏 特约通讯员 张宝奇

中国首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官兵来到朱巴市拉杰夫小学看望孩子们。孟伟建

维和档案

南苏丹原为苏丹南方地区,于2011年7月9日独立建国。2014年5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扩编联南苏团以应对南苏丹国内危机。应联合国请求,中国向联南苏团派出268人的工兵分队,主要担负道路、桥梁、营房和机场的修建及维护等任务,派出63人的医疗分队担负卫生防疫、医疗救治、伤病员后送等任务,两支分队均部署在瓦乌市。2015年初,应联合国邀请,中国向联南苏团增派一支700人的维和步兵营,驻地为朱巴。

“你们也是大使,传播中国文化,撒下友谊种子,扬我国威军威。”这是中国驻南苏丹大使马强对我赴南苏丹维和官兵的由衷褒奖。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诠释中国精神……我赴南苏丹维和官兵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展示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为提升中国和中国军队软实力注入了鲜活的“正能量”。正如一首歌所唱:“迎着战火的硝烟,飞越万水千山,中国蓝盔让国旗更加鲜艳……”

帮扶援建勇担当,中国维和军人的贡献有目共睹

“我们在海外执行维和任务,就是国家和军队的形象大使。”我首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营长王震说。每一个维和官兵,就是一张生动的“中国名片”。

2015年初,我首批维和步兵营飞赴南苏丹朱巴地区,开始全面执行维和部队营区防卫、难民营护卫、市区巡逻等多样化任务。

一次,当地有两个难民营发生大规模冲突,一帮难民正在互扔石头,一名三四岁的女童被困在冲突人群中间。危急时刻,连长张勇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飞雨般的乱石,冲上前去将女童安全救出,自己却被飞石砸伤……事后,面对各方赞誉,张勇朴实地说:“我只是做了每个中国军人都会做的事情!”

这是中国赴南苏丹维和官兵执行任务中的一组组动人镜头——在医疗分队,中国军医耐心地为受伤难民换药、擦身、送饭,为让他们吃上可口的营养餐,炊事员专门学习当地烹饪技术;在当地的体育场、小学、汽车站,工兵分队官兵经常驾驶平地机、装载机、压路机,头顶烈日与时间“赛跑”,修建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在当地的村庄部落,官兵们不辞辛劳地帮助百姓搭建帐篷学校、拓宽平整道路、开挖水井、开垦荒地……

2014年,记者到南苏丹采访我维和官兵。在中国维和部队营区,记者见到一副对联:善良的化身,和平的使者。这是瓦乌圣玛丽护士学院格蕾丝修女对官兵们的真诚赞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我维和医疗分队经常安排各专业骨干精心备课,以集中讲解、操作演示等方式,在医疗急救、护理技术、设备使用等方面,对圣玛丽护士学院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为促进当地医疗事业发展点燃了星星之火,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荣誉和勋章,见证了中国维和官兵付出的心血。迄今为止,我赴南苏丹维和官兵共有千余人次获得联南苏团总司令“特别嘉奖”、联南苏团“特别贡献奖”,以及当地政府颁发的“中非友谊奖”“友谊贡献奖”。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