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嫂叶李萍的幸福等待:“他守国,我守家”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陈炜芬 叶浩博 孙丽雅责任编辑:菅琳
2016-08-09 08:30

叶洋萍执行维和任务期间和黎巴嫩儿童在一起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一年零7个月,她等他,平安维和回国

这是他第二次踏进婚房。

婚房里的一切,仍保留着当初结婚时的模样:窗边的心形红双喜,带着两条跃动的鲤鱼,喜庆又欢快;墙上的婚纱照,是叶李萍亲手一幅幅挂上去的,西服白纱衬着两人笑靥如花;卧室里,“早生贵子”的福联贴得工工整整……这些细节,叶洋萍都看在眼里,以至于这次回来,他都有种“回家筹办婚礼”的错觉,时常沉浸在新婚状态。

上楼时,妻子叶李萍总是紧紧挽着他的手臂,他也总是不经意地紧搂妻子的肩膀,就像他们新婚时的样子。

可时间明明过去两年多了——

两年前,院子的地面是冰冷的水泥,如今摆满了盆栽,繁花似锦,是个美丽的小花园。

这全是叶李萍悉心的成果。

从2010年相恋至今,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足一年。他们之间的节日,没有“在一起”的陪伴,只有遥远的电波和快递员送来的礼物,“没有带她度过蜜月,没有陪她过过一次生日。”这是叶洋萍心中的遗憾。一个女人,在最美好的年纪嫁给自己,然后开始漫长的等待和守候,这其中的滋味,连他这个铁骨军人都觉得“苦涩”!

所以,他计划着,一定陪爱妻过一次生日。

2015年5月19日,叶李萍婚后的第二个生日。过完春节后,她就翘首以待,“他说过,他一定会回来陪我过生日。”

另一头,他早早写好申请报告,准备过完春天就把它递上去。

可是,春天刚刚开始,他就食言了。

2015年3月底,他接到了参加赴黎维和集训的通知。打起背包住进集训队的那一刻,他给妻子打了个电话:“今年的生日,回不去了。”

电话里,妻子没有作声,但他能感觉到,她的眼泪滴在听筒上,抛下一句“男人的话不可信”的指责,电话断了……她心里明白:自己的男人可以对家人食言,但绝不能失信于祖国。

5月19日,叶李萍生日当天,叶洋萍踏上飞赴黎巴嫩的联合国包机,跟随中国第14批赴黎维和部队执行任务。

自从踏上黎巴嫩的土地,他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危险气息。出了机场,他们在荷枪实弹的护卫簇拥下,钻进了前来接站的大巴车。车上,他们被下了一道死命令:所有人员必须穿上防弹背心和头盔。

在黎以边境的121公里“蓝线”上,埋着数以十万计的地雷。叶洋萍所在的是一支扫雷工兵分队,他们所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扫雷排爆。每次作业,扫雷兵都要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具,小心翼翼地清理雷区,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整个维和行动中,他曾遇到过三次“大危险”。“每次告诉我,都是危险发生好几天以后,而且语气都是故作轻松,我知道,他是怕我们担心。”叶李萍说,没有其他选择,“只有数着日子,盼他回来,平安回来”。

原本,叶洋萍所在的赴黎维和部队任务期为八个月,因特殊原因延长至一年。

在黎巴嫩,上午的网络信号还算好,到了下午,几乎就听不见声音。 “反正我打过去给他,没有一次打通过。”她“埋怨”那里的信号实在太差,因为自己只能“被动等电话”或者“发微信”,却无法随时随地知道他的安危。

如此一来,两人每次短暂的通话,就显得极为珍贵:

“什么时候回家?”

“快了。”

“嗯,一定照顾好自己。”

如果不是军属,恐怕很难感同身受:等候归期,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如果不是军人,恐怕也无法体会,一句“快了”,到底还有多久。

枯燥、孤单,这些形容等待的滋味,相比“担惊受怕”来说显得有些“矫情”,他的安危才是等待背后真正的煎熬。

2016年5月26日,维和任务结束。

次日,叶洋萍回国。

对,是平安归来,整整一年零七天。

直到这一刻,叶李萍才舒了一口气。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