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读《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

来源:新浪微博作者:余戈责任编辑:全云
2015-08-13 11:30

《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这本书的缘起,应该从章东磐、晏欢、牛子、戈叔亚等人主编的图书《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说起。在近年出版的历史类图书中,《国家记忆》团队无疑是最具“影像自觉”,且将一本书做成了“现象”的典范。

早在《国家记忆》出版之前,章东磐即在其成名作《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中插入了近百张“二战”美军照相部队拍摄的滇西战场照片,这些照片是由牛子等人帮其搜集的。这显然为他的这部文学色彩甚浓的纪实作品增加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于是,在民间各方提供经费支持下,他又乘兴拉起一支团队专程越洋赴美,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拷贝了大量有关中国抗战的老照片及电影素材。经过遴选,其中的上千张照片被整理出来,先后编辑出版了两部沉甸甸的“图文书”,并被命名为《国家记忆》。

据称,《国家记忆》团队从美国“打捞”回来的老照片有2.3万张,记录的是1943年至1945年的抗战历史,主要镜头聚焦于中缅印战区的缅北滇西战役。缅北滇西战役前后打了17个月,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两线反攻,挺进 2400公里,收复缅甸城市及城镇50多座(18万平方公里),收复我国滇西沦陷区8万多平方公里,歼灭日军4.7万多人,中国军队伤亡6万多人。在抗战历史上,缅北滇西战役拉开了中国战略反攻胜利的序幕,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过去相当长的岁月里,这段历史属公众历史记忆的“盲区”,现在却因为拥有最多数量的影像记载而成为“热点”。

在抗战时期的中国,照相机属于难得的奢侈品。即便在担负战地新闻报道的记者中,拥有相机者亦为数寥寥,遑论普通军人。因此,当我们欲直观地回望这段交织着血与火的抗战历史时,惟有感谢昔日盟友美国军人为我们记录下的鲜活影像。虽说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大洋那边沉睡经年,但终于有章东磐、晏欢、牛子这样的有心人将其引进回国,并编著图书、举办巡回影展,此举的文化历史功绩,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

因为了解这个特殊的成书背景,笔者对于该书被命名为“国家记忆”就有一些苦涩的解读。应该说,书名的四个字有一种宏大叙事特有的震撼感觉,但它却经不起一问:这些“记忆”的内容是属于我们的,这毫无疑问;但它是我们的“国家”记忆下来的吗?显然,这是美国人帮我们记忆的。对此,我们可以解释说,当时我们没有记忆能力,因为我们没有美国那么好的物质条件。但是,是否仅因为这个客观原因,才沦落到让人家帮我们记忆的地步?须知,我们曾经一度想将其遗忘——并且是从蒋介石与史迪威分道扬镳即已开始,并不需要等到后来新政权的诞生。

因此,将这一民间行为冠以“国家”的宏大名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编者和出版人的某种“僭越”之心,即希望以此对那段历史记忆予以“追认”。这无疑是令人心暖的“亡羊补牢”之举。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