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读《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

来源:新浪微博作者:余戈责任编辑:全云
2015-08-13 11:30

在《国家记忆》团队中,晏欢无疑是一位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书中历史照片的说明文字的大部分都是由他翻译的,他也是该书的编委之一。这位香港籍建筑师不仅有扎实的英语底子可以胜任此事,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中缅印战区著名将领、中国驻印军第50师师长潘裕昆(后晋升新1军中将军长)的外孙。来自其家族传承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于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且具有不同于一般研究者的独特个人情怀。

以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拷贝回来的这批历史照片为基础,又经过其他渠道的广泛搜集,晏欢再度以“历史人物”这个视角,编撰了这本《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这部新作品的合作者,是“80后”民国军事史专家胡博。实际上,这次合作的缘起本身就有奇特之处:几年来,晏欢在新浪微博上以@鹰隼N1A晏欢 这个ID与粉丝们分享历史照片,引来无数热心者的参与。在辨识、考证照片的过程中,以胡博为代表的一干“达人”脱颖而出。胡博的专业特长是民国军事制度和军事人物,笔者曾邀请他为拙作《1944:松山战役笔记》和《1944:腾冲之围》中的将领做小传,并由衷地感佩他对那些将领的熟稔程度,几乎像是一位从历史“穿越”而来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官员。晏、胡两位达人一拍即合,并力邀资深影像工作者、民国史料收藏家高小龙导演担任总策划,加之有资深图书编辑董曦阳的鼎力支持,这部《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即进入了实操阶段。

几年来,通过关注晏欢、胡博的微博,笔者对于他们的工作有所了解,其中搜寻到某些将领的照片及考证过程,他们还@我分享他们劳作的喜悦。可以说,这是“一桩事先张扬的编辑出版活动”,他们一边劳作编书,一边带着几十万粉丝上了一堂抗战历史的公开课。因为有众多粉丝先期“参与”此事,使得这本书尚在“作坊”操作阶段即拥有了很多读者订单——这就是时下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上了解历史的全新方式:研讨、参与、互动、传播;“你写我信”、“你说我听”的单一维度的历史教科书,早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历史的深度认知需求。

如前所述,一部中国现代的影像历史,其价值绝不逊于文字记述的历史,且照片的证据作用还可以校正许多历史的误区。这些年不断出现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照片,已有力地还原了历史真实的一面,是对党派历史叙事的最大校误。但是,影像的使用价值并非只是照片的收集与简单展示。历史照片在没有具体的文字解说的状态下,其社会历史价值会受到严重影响。其意义就仅仅是一件“旧物”,而不具历史文本的意义。也因此,只有对历史影像做详实的解读,才能提升影像的真正价值。

考证历史照片,在西方学界早已是相当成熟的工作,但在国内却不那么重视。许许多多的历史照片未经过严谨的考证,就被解读人员任意随意地“看图说话”,其中穿凿附会、自我想象的成分居多,于是不免时空倒错、错误百出。虽说,很多谬误肇因于国家机器对历史照片特别赋予了政治宣传功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照片图说被有目的地诠释和恣意解说,也有可理解之处。但是当时空环境全然改变,政治的背景已然淡化,而应当还原其客观真实面貌时,我们应当如何入手呢?比如,抗战时期的照片,大部分记录的是军队的战斗生活,这时,就需要对于当时军队的穿着、装备的佩挂情形有所了解,然后再根据这些线索配合历史事件去推断该照片的真实时间地点。仅是在这一点上,能辨识、考证历史照片的人即需要具备相当的军事专业知识。实际上,目下不少被奉为“军事专家”的人,往往只会坐而论道空谈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对于抗战时期的“万国牌”武器装备和服制沿革毫无知识,脑子里只有“小米加步枪”或“武装到牙齿”这类概念化的陈词滥调,还将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末技”——这类“专家”基本上是网络新媒体的门外汉,没有领教过在这方面出硬伤惨遭“拍砖”的厉害。也正是在日益走向专业化、微观化、精细化的历史求知趋势中,才使得晏欢、胡博这样的“达人”横空出世。甚至有网友和读者极而言之:这些能搞明白历史细节的人,才是“真专家”。

《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这本书的定位是“人物图志”,即以照片+简历为将领做小传。笔者以个人经验深知,此事难度极大。笔者写了两本关于中缅印战区之滇西战场的战史作品,对这本书中的很多将领的名字是熟悉的。但是将这些将领全部按其所在部队编制序列和部职别列出,并将人物与照片一一对位,笔者虽也曾有此意但未能做到,只好在附录中以文字介绍一下松山、腾冲战役参战将领的略历,就这还主要是请胡博帮助提供和完善的。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磨洗而认,是通向历史真实的必然途径,但这又是多么艰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前朝”,“当朝”能否跳出“胜王败寇”的政治功利意识,给予远去的历史人物以客观的历史评价,尤为不易。政治空气的开明、执政者开阔的胸襟固然具有决定意义,但能否有人将“磨洗而认”的工作做到很高水准,拿出令人赞叹的成果,才是关键——这些年真是见多了高蹈立项、潦草结项的事情。笔者一直认为,关于某一阶段历史的评价和结论,领导人讲话和报纸社论都带有政治“时令”和“节气”色彩,经常如过眼云烟变幻不定;真正能影响和改变公众历史认知的,还是能经得起岁月涤荡和书架陈列的作品。以此标准来衡量,这部《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无疑是中缅印战区抗战史的“人物影像词典”,具有“工具书”的价值。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