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重的问题,是回避问题
●司空见惯的不良积习,混淆代替战斗力标准的“伪标准”,是战斗力建设的大敌
和平是军人的奖杯,同时也容易消磨军人的斗志。
近30年无战事,绝大多数官兵没有打过仗。没有血雨腥风的实战检验,给部队战斗力建设带来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最严重的问题,是回避问题。基于这一认识,集团军党委要求领导机关干部认真自查,力争不放过一个问题。他们还邀请所属部队领导和基层官兵代表参与讨论,面对面提意见。
一次救灾行动,让某机步师师长顾中终身难忘。
去年底,东南沿海台风肆虐,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该师官兵闻令出动,星夜驰援。让许多官兵没想到的是,受灾街道积水过深,参与救援的多台车辆在水中熄火趴窝。望着群众失望的眼神,顾中心头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愧疚。
“为何救援不成反受困?因为一些干部担心出安全问题,平时没组织相关高难度拉动课目训练。”顾中的发言引起许多干部共鸣。
“今天训练怕出事,明天上战场就会出大事。”某旅旅长许浒谈到,去年他们本来要组织部队外出拉动,但部队管理上临时出了一点问题。旅里考虑到确保安全,就把训练停了下来,扎扎实实搞了5天教育整顿,使训练受到影响。
一些领导机关干部平时总喊着战斗力标准,组织训练时却又习惯性地沿袭“安全第一标准”。作训参谋杨凯说,有的单位为了确保不出事,训练固守老经验,连续多年用同一方法,对同一目标区组织实弹射击,似乎“敌人”永远傻乎乎躺在这个山头上;一些单位习惯于消极保安全,组织训练满足于过得去,有难度的不搞,导致战斗力始终在低层次徘徊。
去年某旅组织评功评奖,经过群众评议、民主推荐的立功人员不少是司务长或炊事员。为啥没几个训练尖子?旅党委调查发现,由于平时训练难度不高、要求不严,看不出谁特别冒尖,许多官兵只好把票投给了这些半夜起来做馒头的“老黄牛”。一名旅领导讲完这件亲身经历的事儿后,感慨地说:“虽然炊事员也应该奖励,但这样的比例显然容易引发不良导向。”
出于种种原因,一些司空见惯的不良积习,混淆代替战斗力标准的“伪标准”“潜标准”,像一只只看不见的手,总想把战斗力建设拉离轨道。正因为如此,实战化训练虽然逐年加强,但与作战无关的东西,还没有完全被赶出演训场。这是许多干部的共同看法。
财务处在问题剖析材料中坦承,每年集团军投入演习训练的经费不少,但有相当部分用于购买液晶显示屏、制作多媒体、拍摄录像片。有的干部说,一次演习结束后,得到最多的应该是与作战有关的数据、图表,而我们有的单位留下最多的却是演习脚本和一大堆录像资料。还有的干部谈到,一场演习,往往是地上战车纵横,空中铁翼飞旋,看上去轰轰烈烈,到底破解了多少训练难题、战斗力有哪些新的提高,有时候连自己都说不清楚。
实际工作中,还有一种潜在的“单纯业务标准”,动摇了战斗力标准的地位。一名被邀请参加座谈讨论的基层官兵代表说,一些机关部门把训练时间当成“唐僧肉”,与训练争时间、争空间、争资源、争领导精力。去年集团军机关组织各类业务集训64个,其中有一些就与中心工作“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