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头条>>正文

国防和军队改革要向“战略枢纽”聚焦用力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冯小松责任编辑:马冉2014-04-22 05:04

“让体魄更强健”——锻造随时能打仗的部队

军事竞争的本质是打赢能力的竞争。建设一支随时能打仗的部队,既是各国军队改革的共同方向和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检验军队改革成败的“硬杠杠”。

挟科索沃战争军事完胜之余威的美国,没有陶醉,没有止步,有的是“鸡蛋里挑骨头”的严苛。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前9个月,布什总统曾到西点军校发表演说:“我们的安全将需要改革我们的军队——一支一接到通知就必须能对世界任何角落发动打击的军队。”伊拉克战争就是“有准备”对“无准备”之战。战争中,伊军后方供应被切断,指挥通信中断,孤立无援,军心涣散,一线部队开小差人数达1/3。对照美军,手上有最优良的武器装备,身后有最强大的经济实力,旁边还有多国盟友撑腰。但美军并未因此懈怠作战训练、降低标准强度。针对沙漠地区作战特点、气候条件及城市巷战需求,在欧文堡国家训练中心与假想敌进行了针对性极强的联合训练,演练了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措施,仅讨论的作战方案就不下20种。随时准备打仗,不是靠调门高喊出来的,而是靠扎扎实实做出来的,是用无数艰辛付出换来的。

军队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建设一支牢固树立时刻准备打仗思想,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过硬部队。

打赢信息化战争是随时能打胜仗的时代内涵。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认为,在信息技术方面,落后者只要花费领先者1/10的努力就可以追赶上来。我军机械化建设尚未完成,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军队改革要向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聚焦,向实施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要求聚焦,向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聚焦。要有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更要有随时准备打仗的能力,紧跟前沿、紧盯强手、紧贴实战,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搞好检验性对抗性训练,大力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