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建设家园一样建设新疆,人人争当确保长治久安的排头兵
金秋时节,位于中哈边境的新疆塔城军分区巴克图边防连官兵,来到巴克图口岸参加助民劳动。官兵们说,以实际行动支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现卫国戍边与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双赢,是驻口岸边防官兵的神圣使命。据了解,在新疆军区数千公里边防线上,像这样的边防连队共有17个。
积极参加和支援新疆开发建设,为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贡献力量,驻疆部队始终将此视为义不容辞的职责。60多年前,正是驻疆部队掀起的大生产热潮,使得天山南北长期以来“不产一斤铁,不打一颗钉”的局面成为历史。一大批带有“八一”字头的厂矿企业,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柱。
资料显示,仅1950年至1953年,驻疆部队官兵就开垦出土地15.33余万顷,创建20多个垦区和39个大型军垦农场;创办19个大型现代化工矿企业、76个小型工厂,其工业总值约为新疆1949年工业总值的30倍,可以说解放军是新疆现代工业当之无愧的开拓者。
仗剑扶犁、扎根新疆的还有一个必须提及的群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54年10月,为支援地方建设,10万解放军脱下军装集体转业,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壮美一幕。截至201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总人口,已由组建初期的17.5万人,发展到2014年的273万人,下辖14个师、176个团场,成为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一支重要力量。
以发展成果促稳定,始终是广大官兵的使命和责任。改革开放以来,驻疆部队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先后参加了南北疆铁路、兰新铁路复线、塔北油田、南北疆通信光缆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如今,惠及神州大地的西气东输工程,就是一条融入了驻疆部队官兵赤诚热血的能源大动脉。
当年,当西气东输工程进入到最艰苦的时刻,参建的驻疆部队官兵迎难而上,战风沙、抗酷暑、斗严寒,跨越天山南北,征服“生命禁区”,攻克多个“卡脖子”工程。工程验收时,地方质检人员竖起大拇指说:“军人的标准就是不一样!”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一项项重点工程在天山南北陆续展开。为此,驻疆部队顺势而上,本着“地方所需、部队所能、群众所盼”的原则,自觉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上勇挑重担,先后参加了乌奎高速公路、乌鲁木齐市再就业创业园等100多项重点工程建设,为开发新疆、富民兴边再创佳绩。
丝路边关军旗红。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推出之后,驻疆部队各级党委积极响应,在搞好战备训练执勤,确保边防安全稳定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新疆军区边防一线连队官兵积极转变观念,紧紧围绕口岸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执勤方式,更好服务于沿边开放。
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水沸点不足70℃。有人说,这里经常只能看到3种东西:石头、太阳和风。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模范边防检查站”荣誉称号的武警新疆边防部队红其拉甫边检站,始终坚持“特别讲政治、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尽职履责,坚守高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后,这里的出入境车辆大幅增加。针对这一新情况,连队及时调整执勤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守牢边境第一道屏障、把好口岸第一道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