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团结,人人争做军民团结的“石榴籽”
新疆的稳定,关系着全国的稳定。多年以来,驻疆部队不断强化使命担当,积极协助地方党委和政府做好反恐维稳各项工作,坚决把暴力恐怖分子嚣张气焰打下去,坚决挤压暴力恐怖活动空间,坚决遏制其蔓延升级势头,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警营里,有一名叫李波的武警战士。年仅21岁的他,执行任务时与暴徒搏斗,在头部、小臂、手指3处受伤的情况下,奋力将暴徒击毙,被官兵和驻地群众誉为惩恶扬善的“大漠之虎”。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位于边陲重镇喀什的南疆军区某部民族六连,是一个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汉族等6个民族组成的连队。多年来,一茬茬连队官兵亲如一家,成为了在边疆播撒民族团结的“火种”。去年4月27日,习主席来到六连视察时,语重心长地叮嘱官兵们:“积极宣传党的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守好祖国边疆。”
为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驻疆部队还紧密结合驻地实际,争当党的政策的宣传员、文明新风的传播员、社会舆情的引导员。他们积极开展与驻地村庄社区的结对共建活动,主动参与创建“平安新疆”,军民携手共筑维护新疆社会团结稳定的铜墙铁壁。民族群众感慨地说:经受严寒的羔羊,最懂得春天的温暖;长途跋涉的人,才知道骏马的价值。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团结。
团结,就是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针对新时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驻疆部队不断创新开展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建立精准扶贫等工作机制,让各族群众真正看到成效、得到实惠,把党的温暖传递到各族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位于南疆的疏勒县十六村,是一个维吾尔族村民占98%的村子。“人住土坯房、走路尘飞扬、喝着涝坝水、四季缺口粮”,历史上,十六村曾穷得叮当响。自从南疆军区某团与十六村结对共建后,村里的面貌一天一个样。官兵们紧盯村民需求实施精准扶贫,把帮扶资金花在刀刃上。修引水渠、引自来水、筑柏油路、通长明电、建文化夜校和网络室,村民们的生活节节高。2013年,官兵们又帮助村里建起集贸市场,帮助村民发展商贸活动。经过官兵们“点对点”、“滴灌式”接力扶贫,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成为拥有固定资产4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的小康村、文明村和示范村。
心灵的沟通在语言,情感的交流在融入。针对驻疆部队大多驻扎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实际,各部队注重加强军地、军民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军区自2010年3月起,就开始在部队广泛开展“学说民族语言、学唱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蹈,与民族群众交朋友”活动,以此为桥梁进一步密切军民关系,促进军民感情。
驻军医院还针对与少数民族群众接触机会较多的实际,采取定期考核民族语言日常会话、用民族语言交班等方式,促进医护人员学习民族语言,熟练运用民族语言为各族患者服务。第474医院眼科主任高晓唯,热心与民族患者交朋友,每年通过民族患者朋友介绍前来看病的少数民族病人就有上百名。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先后与几十位少数民族群众“结亲”。
走进农家小院,走上田间地头,这些“穿军装的亲戚”用党的声音凝聚群众,用党的温暖关爱群众。去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20万干部下基层,在天山南北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新疆军区党委对此作出积极响应,安排专门人员组成工作队参加这项活动。他们还先后成立多个宣讲小组,深入共建村,走进农家小院,走上田间地头,和各族群众密切交心,访民情、办实事、解难题,受到各族群众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