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军人,紧盯未来战争,开启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图: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1981年, 77岁的邓小平,出任中央军委主席,成为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
1981年9月,邓小平观看了解放军在华北某地举行的军事演习。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军队规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诸军兵种实兵实弹演习。在五天的演习中,邓小平认真地看、严肃地听,但话语并不多。演习进行到精彩处,他也会鼓掌,却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显得兴奋异常。他的整个情绪,始终是平稳和深沉的。
9月19日,演习结束的第二天,邓小平检阅完部队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我们一定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
实现军队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处理好军队建设与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邓小平认为,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条件下,军队只能走精兵之路。通过体制改革,精简编制,实行“消肿”以节省开支用于现代化装备。
1975年,邓小平在领导军队整顿工作的过程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军队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肿、散、骄、奢、惰”五个字,而问题的解决要从“消肿”切入。从1981年到1984年,办事一向果敢利落的邓小平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精简掉了200多万军队员额。但是,400万的规模,依然使中国不堪重负,依然不能让邓小平这位三军统帅满意。
邓小平深刻洞察到,现代战争形态已发生根本变化,军队走数量规模型的发展道路已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质量才是决定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因素,而且对于取得战场主动权、赢得战争胜利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