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公祭办法》颁布两周年,落实怎么样?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严珊 陈利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6-03-20 02:03

祭奠英烈,与时代同行

【访谈实录】 

记者:据统计,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天都是英雄祭日,每一地皆是殉国旧址。特殊日子里祭奠英烈,固然能引起民众的心灵共鸣,但如何推进祭奠活动规范化、常态化,让祭奠英烈成为民族精神的文化觉醒,激励越来越多的人自觉继承英烈的精神遗产,在国家危难、人民有难之时挺身而出? 

王林(军事新闻传播学学者、博士生导师):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一个国家不应该只有烈士死去的悲伤,还应该有精神的传承。饮水思源、追古怀远,这些为国牺牲的千千万万烈士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遗产,必须持续挖掘、代代传承,让生命的尊严和烈士的精神永恒不朽。 

放在心里,是最深刻的铭记;落到实处,是最深切的纪念。这几年,我们国家不断规范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管理保护工作,把全国零散烈士墓地和烈士纪念设施陆续纳入管理保护。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许多烈士陵墓整修一新,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清明等时节祭扫烈士陵园、参观纪念场馆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体现了当今时代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激发出更多向上、向好、向前的力量。

此外,我们还广泛运用网络、影视等大众传播手段,让烈士的光辉事迹家喻户晓,影响更多人的价值观,影响更多人的一言一行。

我们紧贴青年人的生活习惯,让祭奠英烈从现实走进网络,与时代同行。在民政部开通的“中华英烈网”板块里,中国军网设置的“英烈纪念堂”板块里,中国青年网、中国共青团网等网站联合举办的“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活动中,网友们纷纷通过献花、点烛、上香、祭酒、留言等方式向那些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英勇献身的民族英烈们致敬,表达追思缅怀之情。 

人需要精神支撑,社会需要信仰维系,当下时代仍然需要英烈精神来照耀。让我们记住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向英烈的奋斗和牺牲敬礼!

【新闻故事】

春节过后,东部战区陆军某部排长李伟在战友间发起了一场“收集家乡英烈故事,传播英烈感人事迹”的活动。

李伟这一想法,源自春节休假期间,听闻的两则发生在家乡的暖新闻——

涡阳县石弓镇年近七旬的退伍军人王爱民,20多年前在山坡上发现一处年久失修的烈士墓后,义务当起了守墓人;

临泉县老集镇李树银、于国柄等6位老人,义务守护烈士陵园28年。种树、祭奠烈士、打扫墓地、收集烈士事迹……在6位老人的努力下,曾经杂草丛生的墓地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散落在祖国各地的烈士墓还有很多,每座烈士墓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他们不应当被埋没忘记。”李伟说,刚开始自己在部队局域网上发帖呼应,战友们的积极跟帖给了他极大的鼓励。现在,他正准备和战友们一起借助智能手机在互联网上发起倡议,“下一步,我们计划把收集到的英烈故事进行图文整理后,发给中国军网,希望能够借助‘英烈纪念堂’板块,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英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