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意味着什么?透视刚过“百天”的战区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魏兵责任编辑:张硕
2016-06-15 02:06

■话题三:从“芯”的同化到“心”的同化

战区臂章的色彩隐喻,折射出一种文化命运的展开。联合文化确立与否,决定了我们的联合作战是“八仙过海”还是“众人划桨”,我们的战斗力之锋是“镀金”还是“合金”

前来某战区机关报到的军官们领到新臂章的那一刻,一位将军忽然发问:

“谁能说说,战区臂章的颜色,为什么和所有军种的臂章颜色都不一样?”

“因为我们以后‘谁’也不是了……”台下有人小声嘀咕。

“不,因为以后我们‘谁’都是!”

将军的话斩钉截铁,台下一片沉默,不少人陷入了沉思。

历史学家说:“战争的精华,不是在胜利,而是在于文化命运的展开。”改革的成败,联合的成败,同样在于文化命运的展开。身穿迷彩服,就不能在军种不同的色彩中迷失。战区臂章的色彩隐喻,其意在消除军种间的隔阂,打造适应联合作战的军事文化新形态。

一位局长坦言:关于联合,我们现在说得更多的是“芯”的问题,如何在信息化层面上推进联合作战;其实更深刻的是“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文化层面上推进联合作战。

然而,最难破的恰恰是“心中贼”,一位战区首长意味深长地说,如果说我们要妥善应对当前的安全威胁,那么不能忘了还有一个对手,就是我们内心制约“联合”的思想禁锢、观念梗阻。

——你在陆军可以听到“铁甲”文化,在海军可以听到“蓝鲸”文化,在空军可以听到“雄鹰”文化,在火箭军可以听到“神剑”文化,那么你可曾听到过以“联合”为标志的军事文化?

——某战区组织各局局长分别提交联合作战体系需求方案,首长用眼一扫方案就知道出自谁之手,因为各位局长在自己出身的军种领域条分缕析、一针见血,在其他军种领域则语焉不详、一带而过。

——一位战区首长疾呼,尽快编撰“联合作战辞典”,建立统一的联合作战语言体系。因为没有共同的语境,同一个名词,不同军种出身的军官表述各不相同,谈论工作计划都颇费周折。

当下正在推进的国防和军队改革,以联合作战需求为牵引,对作战指挥体制、作战力量结构、作战保障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等,进行全方位全要素的系统重建、重组、重构。从本质上讲,这是以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确作战、联合制胜为价值目标重塑军事文化形态的过程。

在联合文化的视野内,一些变化正悄然发生,不断勃兴:

比如标准文化——

曾几何时,小到一颗螺丝的尺寸统一,大到三军数据共享,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处处是壁垒,事事有藩篱。官兵们苦不堪言:“就像两条高速路的交汇口是一座独木桥,再好的司机也只能踩刹车!”

而今,东部战区在“起跑”阶段就确立标准化意识,消除联合作战的“数据时差”,打通军兵种指挥链路,确保作战信息流转高效有序。此外,他们还同步设计、同步建设信息安全防护和备份系统,确保信息系统全时段安全运行。

比如矩阵文化——

一位战区首长谈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我军军事组织形态由纵向结构变为矩阵结构,大家熟悉的上下级关系,变为更为复杂的多点交互式关系,这给不少干部带来困惑。

从打仗角度审视这种交互关系,西部战区设置“小核心大外围”门槛,大胆过滤,一下子砍掉了与联合作战指挥关联不大、作用发挥不明显的数十个指挥席位,同时对职能相近、任务交叉的席位果断“关停并转”,融合消化10余个席位。指挥席的“减法”做出了指挥效率的“加法”,情报预警、紧急出动等反应时间都比过去大幅缩短。

如果说编制体制联合是“形联”,文化联合就是“神联”。联合作战不仅要通过体制编制调整实现组织形态的重组重塑,还要通过联合文化的培塑和引领,实现形和神、标与本、表及里的深层次转型。

一位将军参加国际联演联训归来谈到:外军在联合作战中,除了组织、条例和技术的联合之外,还提出了一个“智慧联合”的概念,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一位参谋经历联合作战值班之后感慨:长期以来,我军各军兵种根据自身传统和精神模范建立起了与众不同、个性鲜明的行为哲学,置于联合作战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如何才能共鸣、共振?我想就是“请忘记我,请记住我们!” 

联合文化确立与否,决定了我们的联合作战是“八仙过海”还是“众人划桨”,我们的战斗力之锋是“镀金”还是“合金”。着力打造以联合文化为内在支撑的新战斗文化形态,是我军联合作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必然选择。

采访临近结束,时间已是深夜,南部战区副司令员常丁求给记者打了个浪漫的比喻:“战区是个‘小男孩’,现在看着筋骨还弱,却天然有着战斗的基因,让他茁壮成长,将来力气一定比女孩大!我们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

祝愿我们刚过“百天”的战区!祝愿我们正如早上八、九点钟太阳般的联合作战实践!

(本报特约记者赵凌宇、李华敏、石斌欣、高 毅、杨 进协助采访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