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话语到新闻话语

——由“解辛平”系列文章看军事政论文转型

来源:军事记者作者:黄昆仑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2-19 11:20

二、“解辛平” 系列文章的特质和品格

曾先后在解放军报社和人民日报社工作过的新闻界前辈邵华泽说过:“党报的新闻评论,究竟有什么特征?……我想有这么五条:第一条是导向正确,第二条是有的放矢,第三条是讲究科学,第四条是平等待人,第五条是简短生动。”③这几条特征在政论文上同样体现得非常明显。与社论、评论员文章和一般言论相比,“解辛平”系列文章具有自身独特的特质和品格。

选题重大,引导有力。《解放军报》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必须充分体现其话语体系的权威性、指导性。这也决定了代表军方喉舌声音的“解辛平”政论文选题的宏大。政治传播讲求设置议题。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到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到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近年来,“解辛平”系列文章紧紧围绕治军兴军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全军官兵尤为关注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重要时间节点代表中央军委发出声音,作出阐释和疏导,牢牢占据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一是重要理论问题。习近平主席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以来,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决策部署,深刻阐明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重要论述作为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军事篇”,需要全军官兵深入学习贯彻。《开启强军兴军新征程》正是为了适应官兵新的理论需求,为部队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理论指导而创作的。作为军事政论文,这样的选题是“解辛平”的必选动作。二是重要现实问题。2015年2月,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决定》。如何建设法治化军队,告别过去依靠人治的陈规旧习?这是摆在官兵面前的重要现实问题。《努力实现治军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是针对官兵思想扣子入手,阐释了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战略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三是重要纪念文章。《从伟大的民族抗战中汲取强军力量》,就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之际发表的,而在70周年这个更具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又刊发了《胜利之光照亮民族复兴征途》。

全面深刻,准确生动。文风是党风乃至社会风气的反映。作为新闻文体宝库中的“明珠”,成功的政论文必然需要在文风上获得读者的肯定。读者欢迎观点新颖、思想深刻、感情丰沛、形式活泼的理论文章和言论,而拒绝那些公文化的照搬照抄、空泛化的呆板说教、老三段式的论述模式。以“解辛平”为代表的军事政论文,需要全面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军队的政策、法规,在重要理论观点的阐述上绝不能率性随意,文风也应该严肃庄重。但是,全面深刻不等于刻板空洞、枯燥乏味,而应该在准确严谨的前提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文字生动起来,使文风清新起来,使感情充沛起来,使知识丰富起来,从而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快感和开卷有益的知识收获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比如,在《论信仰与作风》中,所涉及的“信仰”与“作风”话题,都是宏大叙事的理论问题,如果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说教,读者必然敬而远之。此文运用通俗易懂、活泼优美的散文语言,使严肃的理论问题变得更有亲和力和贴近性;叙述方式温暖走心、娓娓道来,使思想性与可读性实现了统一。

议论风生,析事明理。政论文所发挥出的引导力影响力,本质上是其说明论证的技巧和能力。以“解辛平”为代表的军事政论文,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尤其是涉及到党和军队大政方针政策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些政治宣示离不开对基本原理的阐释。没有基本原理的支撑,议论和说理往往流于肤浅和琐碎。同时,仅仅对基本原理进行逻辑展开而缺乏具体分析和叙述,又难免空泛和抽象。在日益激烈的观点竞争中,在复杂多变的舆论场,仅仅有导向的正确性和权威性,而没有导向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已经无法完成党和军队赋予主流党报的使命。只有坚持从实践到理论,从抽象化讲道理到具象化摆事实,才能深入浅出地把观点清晰地传递给受众。比如,在《到中流击水——又逢甲午论改革》中,通过分析晚清北洋水师失败的缘由,告诫改革要突破既得利益的藩篱;通过反思洋务运动的失败,强调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要抓彻底,特别是要改变我军的组织形态,突破体制性障碍的“瓶颈”;通过剖析“逃跑将军”叶志超的荒唐表现,反思军队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从一个个生动事例出发,阐明一条条深刻道理,从而给读者以心灵洗礼和深刻启示。

别出机杼,锐意创新。写政论文,尤其是理论性比较强的政论文,很容易出现老话空话套话大话官话,因为这样做一是保险,二图省事。郑板桥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政论文如果不能别出机杼,以原创性的概括和阐释来打动读者,依然是文件上的政治话语,就很难让人读下去,就更谈不上传播效果了。而在《从古田再出发》中,文章借罗荣桓元帅之口讲出“我军有特点,历来就是反对‘我’的,用只是用‘我们’”的道理,认为“只用‘我们’不用‘我’,道出了古田会议的精髓,回答了个人领导与党的领导、军事观点与政治观点、分权主义与集中等一系列攸关红军领导权的根本问题,明确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政治方向,使红军成为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对历史的叙述,对现实的评价,多用自己的概括,这样语言才有新鲜感,文章才有感染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