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治国理政重大战略抉择

来源:新华社责任编辑:吴昊
2016-05-16 17:25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

人民日报5月16日文章: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治国理政重大战略抉择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启示

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实践,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两年多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以国家战略为崇高使命,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主题,以开放倒逼改革为推进思路,以发展模式转型为主要任务,以防范风险为约束条件,“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为国家战略的推进做了成功探索,为我国参与更高水平的国际竞争提供了有益经验。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一年后,中央将自贸区战略扩大到广东、天津和福建,形成从北到南各具特色的发展新格局。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生动实践,浓墨重彩地印证了改革开放正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一、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动摇,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敢于啃硬骨头的韧劲,需要敢于涉险滩的魄力,需要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的胆略。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的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的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是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全新国家战略。

201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披坚执锐、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嘱托,掀起了解放思想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新浪潮。通过解放思想来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新实际,通过先行先试来保持先发优势,成为新的改革共识。就是要以“排头兵”“先行者”的使命担当,以自我革新的精神,舍得打破坛坛罐罐,不生搬硬套现有条条框框,坚决拆除篱笆围栏,坚决改变不合时宜的思想思维和管理理念,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国家战略中行动,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锐气,努力在自由贸易区的实践中书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努力探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体制机制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两年多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以贸易便利化拓展开放新空间,以法治保障管控各种风险,推动系统集成制度创新。

以负面清单管理改革为核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释放改革新红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始终把聚焦点放在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更好地履行监管服务等职能。采用负面清单模式,政府从事前审批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管,是自贸区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负面清单模式要求政府在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不断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市场主体“宽进”以后的过程监督和后续管理,促使以审批制为主的政府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提高开放环境下的政府监管水平,做到放得更开、管得更好、服务更优。两年多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推进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管,探索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既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跟踪、管理和监督,同时又最大程度地便利了企业。实践证明,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有效地厘清了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提供更好的服务,给市场腾出更大空间,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动力。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极大释放出改革新红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

以加快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改革贸易监管制度,拓展开放新空间。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贸易投资便利化成为各国进一步提高开放度的基本要求。贸易投资便利化涉及从海关边境管理到政府各部门管理,要求从管理制度、各个具体操作环节上提高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营造更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围绕创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营商环境这一目标不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创新“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贸易便利化监管制度,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开展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推进贸易功能拓展和新型贸易发展,各项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叠加效应日益显现。借鉴国际经验,提升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扩大企业受益面,主动服务贸易转型升级的新需求,建立起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大大提升了贸易便利化程度。经比对,全球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中有关贸易便利化的60条核心措施,52条已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实施,区内进出口通关时间分别较区外减少41.3%和36.8%。贸易便利化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更大方便,提升了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水平,拓展了我国对外开放新空间。

以法治保障为底线,推进金融创新,防范管控潜在风险。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始终坚持以促进创新的法制作为保障,通过全面施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等地方法规,建立了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试验区管理制度,在完善自贸试验区综合法律服务、综合执法体系等方面,形成多部门联动执法、协调合作的机制,共同打造出一个公开、公平、透明、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坚持以宏观审慎、风险可控为前提,以自由贸易账户为载体,促进投融资汇兑便利化,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建立完善金融监管和防范风险的机制,为金融开放创新提供“压力测试”。目前,金融创新框架体系基本形成,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平稳运行,面向国际的金融平台建设有序推进,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为在高开放度下维护市场秩序与国家经济安全做出了有益探索。

以系统集成制度创新为目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成果,催生改革倍增效应。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没有制度创新,谈不上先行先试,也就谈不上可复制可推广。与以往改革往往有优惠政策不同的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没有特殊政策,只有任务清单,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的责任。两年多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牢牢把握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紧紧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建设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核心内容,挖掘改革潜力,破解制度性难题,通过系统集成,探索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制度、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及各部门的专业监管制度五位一体的基本制度。自贸试验区依托浦东扩区后,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改革扩展到一级地方政府,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符合、与开放型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一级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全面启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