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创新,需要把握哪五点?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卫星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6-12 03:21

军事理论创新,应勇于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军事理论创新必须敢于自我否定,敢于打破固有思维与观念的束缚,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

打破思维定势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才能有新的发现。对过去战争的经验进行总结是必要的,因为军事传统本身就是一笔遗产,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但如果把传统的东西作为一个框框将自己禁锢起来,就势必导致军事思维能力的枯竭和创造力的窒息。军事理论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破思维定势,进而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否则,束缚和制约军事理论创新的因素就会占居上风,就会陷于思维定势的包围之中,难以自拔。

打破思维定势的关键在于敢担当。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推进军事理论创新,不是蛮干,而是建立在找准束缚因素、善于破茧而出基础上的果敢与担当。俄军受到海湾战争震撼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调整前苏联时期的作战理论,研究提出了地空一体作战、电子火力突击、战区防空战役等理论。打破思维定势需要足够的勇气与智慧,有时甚至会付出一定的代价。“空权论”的创始人杜黑、“OODA”理论创新者博伊德、“新军事技术革命”预言家奥加尔科夫元帅,都是冒着非议甚至被革职的风险,提出了创新性的军事理论。

积极营造宽松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这是打破思维定势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推进军事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美国历来重视营造理论创新的良好氛围,构建了听证会、讲座、研讨、辩论专栏等多种学术观点碰撞的平台,允许就任何学术问题甚至现行作战条令、防务战略制定等进行开放式讨论,不强求达成共识,最终目的就是倡导和鼓励理论创新。世界各国对军事理论创新也多采取包容的态度,以“创新成果”论英雄,强调在创新军事理论面前无高低贵贱之分。

军事理论创新,应着力转变人才培养的模式

适应军事理论创新需求,培养优秀人才,一个关键点在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将重点培养对象转到“中校”上来。西方国家军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中校定律”,其军事理论创新的灵感和火花往往发轫于40岁前后的中青年军官,理论创新的成果也多产于其求学进修期间。比如,美军秉承“终身教育”理念,对中青年军官的职业教育可谓格外重视,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教育机会和宽松的研究环境,使其可在军地各类高校攻读学位、参加高级研讨班和短期客座研究等,进而为军事理论创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美军前任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威廉·麦克雷文上世纪90年代初任中校时,在海军研究生院进修期间深入研究了经典特战战例,并在此基础上于1995年出版了特种作战理论方面的奠基之作——《案例分析:特种作战的理论与实践》。2011年5月1日,麦克雷文运用自己独创的特种作战理论,指挥“海豹”突击队成功击毙本·拉登,进而为一场历时10年之久的“猫鼠游戏”画上了句号。

将培训方式转到信息网络上来。灵活便捷的网络化远程教育培训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军队也是如此。韩国陆军已建成超高速信息网,为包括军事理论在内的各种远程教育培训提供了可能。可以想象,通过信息网络手段,能将军事理论方面的教育培训推送至任何想要到达的地方,这必将为工作岗位经常变动或没有大块时间学习军事理论的人员,随时随地接受专项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

(《解放军报》2016年06月12日 07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