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理解军民融合,这里有五个要诀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周煦 李鹏 吕少杰责任编辑:董玥
2017-12-11 10:13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诗经﹒秦风》中的“无衣”篇,该篇是《诗经》中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诞生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在于“寓农与兵、兵农合一”。秦时全民皆兵,兵民一体,每有战事,人民皆自备甲胄兵戟参战,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盛,最终一统六合。“无衣”一篇,铿锵有力,其全民皆兵、将士同心、同仇敌忾之感跃然纸上。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改造,将古代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兵农合一”,变成了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谋生存而进行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建立了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理论基础,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人民战争历史大剧。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并逐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笔者认为,可以从寓魂于民、寓兵于民、寓装于民、寓技于民、寓法于民五个方面进行理解和解读。

一、寓魂于民

军民融合,首先是寓魂于民。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还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合在一起是国家,世界上没有哪种语言、哪种文字能将“国”和“家”如此骨肉相连、密不可分。中华民族能够昂首挺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中国能够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依靠的是什么?是一种灵魂、一种精神、一种信仰的传承!从中国古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或悲怆或豪迈的诗句,到“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壮怀于胸的指点江山,再到“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气势恢宏的沙场阅兵,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强军梦一脉相承。

这种根植于灵魂深处的精神力量有多强大?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通过精确地计算,计划用多少天时间、多少弹药消耗、多少伤亡的代价,来夺取我上甘岭阵地。然而他们在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更大的消耗和更惨重的伤亡之后惨败而归,千算万算,他们也计算不出、更无法理解志愿军战士所具有“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拚到底”的精神力量。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精神力量,在人们军队和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无数个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和钢铁战士。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和家国情怀,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被分化瓦解了、被颜色革命了,政府将没有凝聚力、号召力,民众则犹如一盘散沙,任人奴役、任人宰割。国将不国,家能安否?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居于一切力量之首的、成为所有一切的源泉的是信仰”。军民融合,构筑强大的国防,首先要从寓魂于民做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