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聂鑫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率领队友夺得短道速滑男子接力5000米亚军——
“这枚银牌不逊金牌”
■张春启 中国军网记者 仇建辉
头戴76号头盔,身穿黑红相间的比赛服,脚蹬绿色冰刀,在冰面上飞速驰骋……他,就是被誉为“冰坛不老松”我军短道速滑名将聂鑫。
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比赛,也是本届冬运会短道赛场的压轴好戏——
比赛还剩三圈,解放军队依然处于第三位,落后于吉林队和哈尔滨队。场边的教练苏建新十分着急,大声提醒队员往上冲。正在场上比赛的聂鑫心中也是十分焦急,关键时刻他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本该交接棒的他,却并未交给队友宋伟龙,而是继续往前滑。
加速,加速,再加速……终点越来越近,机会越来越少。聂鑫使出所有力量,全力冲刺,最后一刻以半个冰刀的优势,超越了哈尔滨队,为解放军代表团抢到了一枚宝贵的银牌。
“聂鑫太棒了,这枚银牌不逊金牌。”解放军代表团团长邹小平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20圈,聂鑫一个人就滑了9圈。”教练苏建新大声为自己的弟子点赞,“作为一名年过三十的老将,他今天的表现真的很出色,值得所有队员学习。”
聂鑫当时也很激动,不过他很快就平静了下来:“没想太多,就想奋力一搏。”
其实,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聂鑫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比短道速滑更重要了。即使是在最为艰难、最为困苦、最为无助时,他也从没想过放弃。
光荫荏苒。从一名6岁小孩,直到如今31岁的老将,聂鑫在冰面上滑过了冬夏,滑过了春秋,滑过了风雨,滑过了坎坷……虽然这一路很艰辛,但他始终用行动诠释着自己对于短道速滑的爱。
有一种爱叫痴迷,从未改变。
选择短道速滑,是聂鑫今生最无悔的选择。1990年,6岁的聂鑫第一次穿上冰鞋站到冰场上,从此注定了聂鑫与短道速滑的今生缘分。1999年,从长春体校来到八一队之后,聂鑫逐渐崭露头角,并入选了国家队。他的速滑人生,进入飞跃期。
有一种爱就坚守,感天动地。
2009年,对于聂鑫有着特别的意义。那一年,他遭遇了惨痛的双重打击。
大年初四,聂鑫休假归队。火车即将驶入沈阳站时,聂鑫接到姨夫的电话,告诉他父亲病重,让他下车后火速返回长春。几个小时前,父亲刚把他送上的火车,怎么突然间就病重了呢?
聂鑫心怀忐忑,一片茫然。其实,此时,他的父亲因突发心梗已经离开了人世,家人怕他无法接受这突然的噩耗而说了善意的谎言。
从沈阳到长春,只有300公里的路程。然而,在这短短几个小时的车程中,聂鑫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和路途的遥远。当他走进家门,看到父亲的照片被黑纱所覆盖时,聂鑫什么都明白了……泪水滑落,他长跪在父亲的遗像前……
在聂鑫的世界里,父亲就是他的灯塔,是他的生命支柱。
从聂鑫学习滑冰的那天起,父亲就用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承载着他速滑的梦想,陪他一路前行。从初到冰场,到进入体校,再到走进解放军冰上训练基地,风里来,雨里去,那温暖的自行车后座,就像父亲的那双大手,让聂鑫感到踏实,感到温暖。处理好父亲的后事,聂鑫收起了悲伤,又回到了他熟悉的冰面。
然而,厄运还为结束。
2009年8月20日,一个看似平常却让聂鑫永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聂鑫如往常般背着冰刀走进训练场,热身活动后,与队友在冰场上一圈又一圈地滑行……在训练即将结束之际,悲剧不经意间又降临到了聂鑫身上。由于队友的意外摔倒,紧随其后的聂鑫不幸地撞到了队友的冰刀上,在脸上划开了一道长10厘米、深2厘米的刀囗。顿时,鲜血如注,在聂鑫的脸颊肆意流淌,染红了冰场……
谁也不知道医生在聂鑫的脸上究竟缝了多少针,但一道深深的疤痕则永远地留了下来。谁也没有想到,3个月后,聂鑫又回到了冰面上。
“生命中总有那么一段时光,充满不安,可是除了勇敢面对,我别无选择。”聂鑫相信,爱笑的人,运气不会永远差。
2010年,首届世界军人冬季运动会,聂鑫斩获一金一银。4年后,聂鑫在法国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军人冬季运动会中,再次夺得一金一银。
第二届世界军人冬季运动会后,聂鑫开始转型,成为教练。然而,时隔一年之后,他再次做出了惊人之举——复出。
聂鑫,又回到了冰面上。
“那真的是一段痛苦的日子,冰感已经完全消失,脚都觉得不是自己的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现在回忆起来,聂鑫仍然眼眶泛红,“不过,能够在冰面上驰骋,我就很开心了。”
难以割舍的是对短道速滑的那份深情,难以放下的是与短道速滑的那份约定,难以忘怀的是对短道速滑的那份爱恋……谈及未来,聂鑫直言:“我会一直滑下去,直到滑不动的那一天。”
(中国军网乌鲁木齐1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