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说实话 向党报实情
■刘泽生
延安时期,一名新党员向领导报告:某年在某地为了“饭碗”问题加入过国民党,但是既没开过会,也没领过党证。讲完之后他表示,现在一切话都对党讲了,对党没有一点亏心事了,痛快了。在组织面前,党员就是要“事无不可对人言”,做到“对党没有一点亏心事”,做一个让组织放心托底的人。
习主席指出,干部是不是实事求是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最根本的要看是不是讲真话、讲实话,是不是干实事、求实效。讲真话实质是讲正气、讲实际、讲党性。一名党员对党组织藏着掖着,不是“逞聪明”,而是大糊涂;不是个人的小事小节,而是不守纪律的“失节”。陈云同志曾在《党员对党要忠实》一文中指出,如果“党员可以说假话,鬼话连篇”“我们党内的互相信任就不可能建立,党的意志的统一和铁的纪律也就不能建立”。
“若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扉给人看。”对党员干部而言,所谓“敞开心扉”,就是掏心见胆、忠贞不贰,无话不可对党说,无事不可对党言。能不能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是对党员干部党性官德人品的重要考验,也是党员干部是否对党忠诚的重要检验。正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说,“在党内没有要隐瞒的事情”。实践证明,对党说实话、向党报实情,党组织就能及时掌握党员的真实状况,帮助党员及时解开思想疙瘩、走出现实困惑、纠正缺点错误。
弄虚作假、回避掩饰问题,根源是党性不纯、私心作祟。凡事以个人利益为考量,就会罔顾党和军队的利益。有的党员干部汇报个人工作和思想时把问题捂着、把矛盾藏着,报喜不报忧;有的该请示报告的事项不请示报告,或者不如实请示报告,甚至刻意隐瞒;还有的不当“斗士”当“绅士”,不敢直面矛盾、揭露问题。凡此种种,对党“只讲三分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耍小聪明、当两面人,终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革命战争年代,粟裕同志的党员登记表上,“父母兄弟职业”填的是“小地主”,“是否受过党内处分”填的是“受警告一次”。这种坦诚,饱含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党员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与廉政和作风状况密切关联,直接反映其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齐家情况。每名党员干部都应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请示报告等制度,在涉及重大问题、重要事项以及个人有关事项时,该请示的必须请示,该报告的必须报告,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
弄虚作假、回避掩饰问题,往往和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不认真有一定关系。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只讲好话不是讲感情,坦率诤言才是真感情、真帮助。倘若批评上级怕被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自我批评怕丢面子,就难以做到讲真话、报实情。党员干部应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触及矛盾和问题,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搞好人主义,开诚布公讲真话、虚心认真听良言,这样才能让同志间更加亲密、让矛盾问题无处遁形、让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坚强。
敢于报忧,是对党忠诚老实的实际要求,也是爱党、护党、为党的具体表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恪守党性原则,如实向党反映和报告情况,做到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作为上级,须秉持科学态度,坚持“让报忧者少忧、帮揭短者补短”,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通过“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帮助下级理清思路、打开局面、解决问题。作为下级,要敢于向上级报忧,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帮助上级掌握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决策,形成上下联动破解难题的合力。
好的制度机制,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保证。讲真话、报实情,靠理想信念、官德人品,也靠用人导向、制度机制。工作中一些干部不讲真话、不报实情,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多说多错”,怕触及矛盾引火烧身,怕得罪人被举报诬告,怕动辄被追责问责。各级党组织应健全完善建言献策、容错纠错、监督惩戒机制,着力用规矩把假话“规”住,用制度把实情“保”住,让投机者无“巧”可取,让欺上瞒下者无利可图,让讲真话者真受益,推动形成坚持原则、坚守真理、敢于直言、敢讲真话的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