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美拥军人物”石进华——
愿为红烛伴英灵
■李叶道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易传涛
图①:今年4月,通道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干部职工来到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图②:石进华擦拭无名烈士墓碑。湖南省通道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图片设计:扈 硕
位于湘桂黔交界处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因“通道转兵”被人熟知。在通道县双江镇的卧龙山脚下,坐落着通道县烈士陵园,这里长年松柏掩映,77位献身国防建设的烈士长眠于此。
清晨,双江镇桥头村71岁村民石进华走进烈士陵园,清理杂草、擦拭墓碑。从1982年起,石进华已义务守护烈士陵园40多年。
8月5日,中央宣传部、全国双拥办、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最美拥军人物”,石进华榜上有名。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烈士陵园的褒奖,更让人们看到了一位老区群众最朴实真挚的家国情怀。
安 家
“我感党的恩,这个陵园我来管”
自幼父母双亡的石进华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干过修路工、开过拖拉机。1982年春,驻军某部招仓库保管员,他成了一名“编外士兵”。
到县城为部队采购物资时,石进华经常抄近路穿过卧龙山。山坡上的几十座土坟,引起了石进华的注意。在一座墓碑上,他勉强辨认出“某部战士”几个字。
“难道是烈士陵园?”带着疑问,石进华向同村老人打听,又向部队求证,得知这里安葬的是1969年至1972年间在通道县某国防工程建设中牺牲的70多名官兵。由于没有专人管护,陵园显得有些破败。
“我是靠乡亲们接济长大的,还当上部队仓库保管员,过上了好日子。我感党的恩,这个陵园我来管。”从此,石进华到部队仓库上班前,都要先到烈士墓地清理杂草、整修墓碑、修剪林木。雨雪天,他提前到陵园用塑料布盖住怕冻的花木;过春节,他带着家人在陵园挂起红灯笼;清明节,他按侗家习俗在墓碑前摆上一碗糯米饭、点上两支红蜡烛。
进入新时代,国家大力推进烈士褒扬工作,烈士陵园经过多次修缮,目前已建成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的省级国防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驻军部队官兵和群众来到这里纪念英烈。
陵园热闹了,石进华格外高兴。“从1986年到现在,陵园已经维修了4次。最开始的烈士墓碑是一块板子,第2次是水泥,第3次是水泥和青石,最后一次整体维修后,才变成现在这么整齐漂亮的。”说起这些年陵园的变化,石进华言语中充满欣慰。
2018年陵园第4次大规模整修时,石进华已经64岁。为了让墓碑排列整齐,他和施工队一起用绳子拉直线,一块一块调整墓碑角度。每块墓碑上的烈士姓名和生平,石进华都认真誊抄核对,请人刻成碑文。参与陵园整修的施工队负责人说:“石老比我们还较真。他不是在修陵园,是在给烈士们‘安家’。”
寻 亲
“现在不做,以后想考证就更难了”
1986年春,一场暴雨冲倒了3座烈士墓碑,石进华急得睡不着觉。
“陵园里的墓碑材质不一,有的是木板、有的是水泥,风吹雨打,本来就有些模糊不清了。这样下去,哪还看得清他们的名字?”石进华决定为陵园里的烈士建档,留存下他们的信息,“这件事现在不做,以后想考证就更难了。”
石进华带着妻子认真记录陵园里墓碑上的文字内容,还争取到了部队和县民政部门支持,查阅比对档案,确认烈士姓名和信息。
有一块墓碑上,只剩模糊的“广西”“陈明”字样。为了弄清烈士身份,他多次拜访当年在通道服役的老兵,根据老兵提供的线索,接连向相关单位和地区写了十多封信,终于确认烈士是1971年牺牲在通道的某部战士陈明,年仅21岁。烈士的妹妹陈秀兰得知找到了哥哥的安葬处,千里迢迢赶来祭奠。面对烈士亲人的感谢,石进华说:“我做的事都是微不足道的,为烈士找到亲人了,我就安心了。”
经多方求证,陵园77位烈士中73位烈士的姓名、籍贯和事迹得以确认。石进华为剩下4位无法确认信息的烈士分别立起了“无名英雄之墓”墓碑,时时打理。
2021年,石进华听说DNA技术可以应用于为无名烈士确认身份,立即找到通道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申请为无名烈士采集样本。
“有一点希望,就想试试。我一定得帮他们找到家。”石进华说。
传 承
“让英雄的故事随着歌声传得远、传得久”
“石爷爷,这位烈士有什么故事?”
陵园的红色讲堂上,学生们围在石进华身边,听他讲烈士的故事——1970年,驻军部队修建战备公路,一名战士背着皮箩送炸药时,不幸遇到塌方。他奋力推开战友,自己却被土石掩埋,牺牲时皮箩里还装着没送到的炸药。
“烈士们用生命换来了咱们的好日子,咱们得记住他们啊。”石进华声音沙哑,却格外有力量。
石进华不仅是守陵人,也是义务讲解员。这些年来,他累计为中小学生、退役军人等2万余人次讲解,使陵园成为“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
每年农历三月,湘桂黔3省的侗族群众都会举办大戊梁歌会,聚在一起对歌。2005年起,石进华和志愿者们在歌会期间举办“英烈歌会”,用侗族山歌的形式传唱烈士故事。他说:“侗家人爱唱歌,要让英雄的故事随着歌声传得远、传得久。”如今,“英烈歌会”已成为大戊梁歌会的重要环节。
40多年间,石进华多次婉拒“特殊照顾”。部队要给他发补助,他说“我有工资,不能多拿一分”;烈士家属送来感谢金,他坚决谢绝,“为烈士做事光荣,不用谢我”;有人劝他申请“正式编制”,他摆摆手,“我守陵是心甘情愿,不用名分”。
今年除夕,石进华在陵园“陪烈士们过年”,全家人干脆来到陵园值班室吃年夜饭。这些年,妻子儿女对他义务守陵十分支持,孙女如今也是烈士陵园的“小小讲解员”。“这件事得有人做,将来我走不动了,就得靠你们了。”石进华说。
这几年,石进华的腿脚不如从前灵便,但每天到陵园的习惯没有变。他说:“我年纪大了,能做的不多了,就尽这点力气,为烈士们擦擦碑、扫扫地吧!”
烈士墓前,祈福的红烛烛火微明。这份延续了40多年的守护,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