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跨越3800公里,16岁女孩探访父亲曾坚守过的地方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黄特 武诗韬 责任编辑:徐占虎
2025-09-10 09:01:52

甘巴拉雷达站老兵郑佑松女儿探访父亲曾坚守过的地方——

跨越3800公里的追寻

■黄特 中国国防报记者 武诗韬

郑贝涔母女俩在甘巴拉老兵墙前寻找郑佑松的名字。张 延摄

“云彩飘不过你哟,甘巴拉;鸟儿飞不过你哟,甘巴拉……”初秋时节,羊卓雍措碧蓝清透,如碧玉般镶嵌在雪域高原。16岁的郑贝涔,千里迢迢从福建来到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站,在父亲曾经坚守过的地方,唱起这首母亲从小教她的歌谣。

郑贝涔的父亲郑佑松曾在甘巴拉雷达站工作8年。2009年1月回老家休假时,郑佑松在送邻居受伤的孩子去医院急救时遭遇车祸,不幸去世。那时,妻子郑娟珍刚刚怀孕两个月。

对郑贝涔而言,“爸爸”是妈妈手机里反复观看的旧照片,是亲友口中她那与父亲日渐相似的眉眼,更是雪域高原那座比云还高的甘巴拉雷达站。

16年来,雷达站官兵始终没有忘记她们,经常以各种方式嘘寒问暖,也曾多次邀请母女俩到雷达站看一看。去年,郑贝涔在电视上看到“甘巴拉英雄雷达站”授称30周年的新闻,去一次甘巴拉的愿望在心里悄悄扎根。

终于,在甘巴拉雷达站官兵的精心安排下,母女俩从福建出发,辗转3800公里,第一次来到这座父亲守护多年的山峰。

甘巴拉,藏语意为“不可逾越的山”。郑娟珍刚病愈出院,一路上,郑贝涔一直担心母亲无法适应高原环境。雷达站官兵对此行也做足了准备,一上车就递上红景天、便携式氧气瓶等。

车队盘旋而上,直至云端。当双脚真正踏上甘巴拉,郑贝涔发觉,这里既熟悉,又陌生——营房崭新、装备先进,与家中老照片中呈现的不大一样,但官兵们的眼神,一如16年前照片中一样,亲切、热烈。

在甘巴拉老兵墙前,郑娟珍用双手抚过一个个名字。忽然间,她的手指轻轻停顿——“郑佑松”!郑贝涔站在一旁,霎时红了眼眶。排长张延为母女俩拍下一张特殊的“全家福”,以另一种方式完成了一家人的“团圆”。

父亲在甘巴拉的8年,到底是怎样度过的?一级上士李学辉告诉郑贝涔,一茬茬雷达站官兵就是在这样连呼吸都困难的环境中坚守战位默默奉献,“守护祖国大好河山”这一共同的信念,让这群戍边官兵日复一日,无怨无悔。

在走向战位的84级台阶上,郑贝涔搀扶着吸着氧气、嘴唇有些发紫的母亲,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她抬头,看到巨大的雷达天线在湛蓝的天空下旋转,向下方营区望去,刻在雷达站荣誉墙上的16个大字“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清晰可见。

听说母女俩要来雷达站,郑佑松的战友、已经退役的李远基专程从拉萨赶来。李远基讲述起独属于战友间的记忆碎片:“佑松闲下来就爱和我打两杆台球……那边的图书角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

在李远基的讲述中,父亲的形象在郑贝涔脑海中越发丰满,“爸爸”一词不再是老兵墙上的名字,更是一个爱笑爱闹、有温度的军人。

“爸爸,我们来看你了……你爱的甘巴拉、你奉献的甘巴拉,我们都记住了……”在甘巴拉新建的“阳光书吧”,郑贝涔一笔一画将自己此行的感受写在信纸上,墨迹缓缓渗入信纸,与洇开的泪痕融在一起。

临别之际,郑贝涔回头望向雷达站,雷达天线在云端缓缓旋转,几名执勤的战士脸颊都透着一些暗红。“我感觉自己带走了什么——不仅是官兵们在锦旗上签满名字的温暖、战友口中的往事,更是一种精神的共鸣——是对‘缺氧不缺精神、山高标准更高’的深刻理解,是对父亲坚守的认同。”郑贝涔说。

车队缓缓下山,甘巴拉渐渐隐入云层。从此,它不再只是歌谣中的远方,而成为一个女孩生命中永恒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