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降下来了吗?——
基本药物制度让患者吃上“实惠药”
当记者来到六安市裕安区卫生院时,恰好碰到村民冯元中带着感冒高烧的小孙子前来就诊。从医生手中接过的清单,只花了41.43元。令冯元中感到惊奇的是,他买同样的药用的价钱,比以前少了一半还多。“这个费用我们能接受,要是去大医院,这点钱连路费都不够。”冯元中告诉记者,医改给咱农民带来了实惠。
冯元中说的这个实惠,得益于2009年8月国家推出的基本药物制度——将307种常用药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从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对基本药物实施有效管理。
2010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已在全国60%左右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安徽、江西等8省(区、市)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的政策在各地广泛落实。
在裕安区卫生院门诊部,冯元中的孙子治疗感冒花了40来块钱,让人看到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带来的好处。感冒治疗费用实惠,那其他病例情况怎样?住院部一位主治医生拿出一份胆囊结石摘除手术患者的病历介绍说:“这种常规手术,在市级医院各种费用加起来至少要5000元,这里也就是3000多元。”
随后,记者在门诊部药房,看到了卫生院上百种基本药物的销售清单,门诊医生薛红霞说:“氧氟沙星胶囊,以前12元以上,现在只有2.24元;克林霉素,以前我们卖10元左右,现在只有1.78元;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以前每支10元,现在1.95元……这些都有账可查,且通过电子处方,市级卫生部门随时可以监控,我们都是严格落实。”
卫生部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司长郑宏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回归公益性本色,这对维护群众基本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随着“以药养医”机制的逐步转变,各地还配套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主要包括定编定岗、绩效考核、多渠道补偿、人事分配等机制体制改革,实行了岗位聘用,绩效工资正逐步实现,充分调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群众纷纷反映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岗位责任感均有提高。
“老百姓看病能报销,药价也降了,但由于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采取了绩效工资等措施,我们医务人员的收入不但没有降低,还小涨了一点。”薛红霞说,一个初级职称医生的月收入现在能达到2000多元,比过去提高了3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