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好军医>>政策法规 >>正文

京版医改啃下硬骨头:以药养医管办分离渐取消

来源:北京日报责任编辑:高晓莲2012-10-18 11:22

方案完成

开出北京医改特效“药方”

方向有了,但没有具体经验可以借鉴,破茧谈何容易?

北京,必须要在国家医改方案的大框架下,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医改开出一张符合北京实际、可操作性强且见效快的特效“药方”。

2011年上半年,北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上透露:一个被定名为“医院管理局”的机构,将于近期挂牌成立。

消息一出,外行看热闹,内行却看出了门道北京开始触碰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众所周知,公立医院改革犹如攻克堡垒,其难度之大,不仅在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所涉及调整的权力和利益格局最广泛,而且在公立医院改革问题上的思想认识分歧也最多。实际上,有关公立医院怎么改的争论,从试点启动之初就一直没有停止,直至今天仍在继续。

搁置争论,先干起来。“改革管理体制、建立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北京确定了公立医院改革的三驾马车。

2011年7月28日,北京114查号台,在纷繁的查询中人们听到了一种新的声音:

“您好,请问有什么能帮您的?”

“我要预约友谊医院心内科的号。”

“好的,已经帮您预约成功,8月2日上午9点至10点……”

这是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从这一天起,百姓拨打114或登录统一预约挂号网站www.bjguahao.gov.cn,即可预约所有上线医院的普通号、专科号和专家号号源。

这不是简单挂号方式的变化,而是北京公立医院改革一个具象的切入点,是就医新模式的探索。随着患者开始习惯预约就医,今天,北京各大医院就医高峰期的峰值被有效削减,就医环境得到改善。

下午3点,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内,患者老刘正等着他的“专属”护士王艳给他翻身。老刘患脑出血住院已经15天了,完全卧床,用他自己的话说:“吃喝拉撒都由护士包了。原来我老婆打算陪床,现在很放心,每天就探视时间来看看。”今年,北京所有三级医院都已开展这样的优质护理示范工程。

预约挂号、双休日门诊、优质护理服务、主诊医师负责制、优化就诊流程,北京的公立医院改革,以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为切入点,下大气力解决当前患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但北京的公立医院改革还远不止于此。

2011年7月,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挂牌,对市属22家大医院实行人财物和运行的统一规范管理。在“管办分开”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建立医管局是改革管理体制的第一步,此后北京又推出了一个新事物医院理事会。理事会制度不是让医院更加市场化,而是更加公益化,因为参与医院决策的人中,有了患者理事。

团结湖街道社区工作者邢平芳最近有了个新身份朝阳医院外部理事。朝阳医院7人理事会中,大学教授、律师和社区工作者等外部理事占了3名,其中邢平芳就是患者代表。邢平芳在医院暗访发现抽血室空间狭窄,患者等待抽血时间较长。经理事会讨论和会后有关部门调研,决定在门诊楼的四层大厅增设第二抽血室,马上动工。

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则是要破除延续了几十年的以药养医的顽疾。

2012年7月1日,友谊医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天早上,医院取药窗口,1500余种药品全部取消加成,患者看病也不再需要交纳挂号费和诊疗费,而是按医生级别不同付医事服务费,将医事服务费定额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73岁的程克大爷当天来友谊医院开胰岛素。医生任鸿娜调出程大爷的病历记录,给他开了一个月共5支诺和灵30R注射液(胰岛素),每支54.82元,共计274.10元。程大爷翻出病历中上次开药的单据对比了一下,上次每支是63.04元,5支一共315.2元,光这一种药就省了40多元钱。

医药分开,医生也举双手赞成。“我们非常不喜欢被贴上‘以药养医’的标签,我希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速度,改得越彻底,越能解决靠医院自身解决不了的一些问题,越能鼓舞医生。”友谊医院普外科主任张忠涛说。

细细推敲北京医改,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的设计安排,传递出一个信号: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同时,也要让医务人员满意,而且这两个满意是统一、不可割裂的。

推进发展、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促进健康这是北京医改的16字目标,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解决社区“看不好病”、低收入者“看不起病”、大医院“看不上病”的三大难题。

前两个难题通过建立一张覆盖全市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打造一个覆盖全人群的医疗保障系统,已经基本完成。而大医院“看不上病”的问题,也正在随着日益推进的公立医院改革而缓解。

至此,一个思路清晰、制度设计完整的北京医改方案展现在公众面前,并且完成了从纸上到现实的一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