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好军医>>名医推介 >>正文

二炮总医院八旬老专家文凯明:
为患者治好病是我最大的快乐

来源:二炮总医院作者:彭雪征 莫鹏责任编辑:郝思嘉2015-02-09 09:47

从医60余年,为了解除患者病痛,他妙手回春为万余人带来福音。

从医60余年,为了让患者少花钱,他坚持用最便宜的药治好重病。

从医60余年,为了对得起医生的称号,他从来不收取患者的红包和礼金。

离休近30年,面对多家医院的重金聘请,他却丝毫不动心。

如今已85岁高龄,理应颐养天年,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他一直都不肯退休,坚持为患者看病。

一个诊盒、一张纸、一支笔、一件白大褂……陪伴了他一辈子。

这位老者就是二炮总医院离休多年的二炮总医院神经内科返聘老专家、原北京军区262医院副院长文凯明。

又是一个星期一,早上8:00,690路公交车停靠在北京师范大学站,一位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拎着包,缓缓走下车,步履蹒跚来到二炮总医院门诊4层的一间诊室。

跟往常一样,今天是文老到医院出诊的日子,虽然8:30才接诊,但文老早早起了床,离家时,老伴给他整了整衣领,穿上那件已发白的的确良旧军装,在8:00就赶到了医院,因为他知道有很多远道而来的患者在焦急等待。

一换上白衣,文老就格外专注,把全部精力聚集在患者身上。10多个病人,文老看了整整5个小时,听诊、查体、交待事宜……文老慈祥的面容,细致的诊治,亲切的话语,每个患者的心里都格外踏实和放心。由于年事已高,文老听力不好,为了解患者的详细病情,文老有时要向患者连问10多遍,但他从来都是那样耐心负责。有时患者都很不好意思:“文老比我们还大,还这么辛苦地给我们看病,太不容易了!”

文凯明1947年入伍后,不久便在基层从事医疗卫生工作,1954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1962年大学毕业到262医院担任医生。自从医那天起,文凯明就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的医疗事业,他的心与患者紧紧连在一起,他刻苦钻研技术,潜心研究学术,攻克了许多医疗难题。他在头脑、眩晕、癫痫脑血管病诊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对脑囊虫病的研究和治疗获多项军内外科技奖,其医术和地位声名远扬。1993年,文凯明到了离休年龄,他欣然接受医院返聘,离休不离岗,仍然坚持每周出两次门诊,一干又是20多年。

学医就是为了治病救人,军医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0多年来,文老为自己许下承诺:用最便宜的药治好复杂的病,绝不收患者的红包和礼金。

一位83岁的老奶奶因患有眩晕症,在文老这里已看了9年的病,每周一次从未间断。她说,找文老看病最放心,每次文老给她开的药都没超过20块钱,可吃了却特别管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文老每次出诊,络绎不绝的患者送走一个又一个。5个小时,除了洗手,文老没离开过座位,没喝一口水、没上一次厕所。他说:很多患者都是从外地远道而来,省下一分钟就能多看一会病,让患者少跑冤枉路。

最后一位患者离开的时候,每次都是中午13:00,文老又乘坐公交车赶到位于北极寺干休所的家。坐在车上,工作了一上午,明显有些疲惫,但文老却露出一丝焦急的神情。因为他知道,家里还有一批从外地慕名而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正在等着他。

这么大年纪还坚持去医院出诊,文老的老伴很是心疼。一进门回到家,老伴立即接过文老手中的包,赶紧扶他坐下休息一会,但文老却不顾劳累,简单吃了点午餐,又投入到工作中,家里成了他的另一个诊室。每次都要到17:00后,才终于把这批患者看完,看着患者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文老再累也觉得很值。

活到老,学到老。自从医那天起,文老坚持每天看书学习业务,戴着老花镜潜心研究医疗难题,因为他知道,还有很多疑难病例在等着他去攻克。

60多年来,文老医治的患者数不胜数。大病痊愈,为表达对文老的感激之情,有的患者送来锦旗,有的送来土特产,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文老与患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患者起初都会封个红包给文老,但每次都遭到婉言谢绝。都知道文老从不收礼金的原则,从此,再也没人“为难”文老了。

在60多年的行医路上,文凯明始终牢记神圣职责,恪守为民情怀,在医疗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在医德医风上坚守一条底线,书写了一名医者的大爱情怀,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他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先进医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受到医学同行和广大患者的高度称赞。

老牛明知黄昏近,耄耋之年猶奋蹄。又是一个清晨,文老又走在去总医院出诊的路上。瘦弱的身影、踟蹰的脚步。我们深知,只要活着,他会一直这样坚守着岗位,发挥着余热,一直在患者身边为患者看病,直到永远。

“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是一个医者毕业的追求。

文凯明,这位焦裕禄式的老党员,像一面旗帜,永远在我们心中高高飘扬。

文凯明,这位党的好干部,像一盏灯塔,永远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文凯明,这位人民的好军医,像一座丰碑,永远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