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提醒:花甲之后更需关注用药安全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作者:朱友智,史宁责任编辑:胡骏
2015-12-16 08:02

作者简介:朱友智,史宁,解放军第306医院,药学部。

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按照联合国标准正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2014年年底,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12亿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破2亿的国家。

老年人口的剧增,给社会各方面保障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往往易患病、患多种疾病,而且通常为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因此,用药种类多、相互作用复杂,有必要专门对老年人的用药给以特别关注和研究,保证老年人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

药师解读老年人的用药特点和注意事项:

1、吸收——药物如何进入老年人体内?

2、分布——药物处在老年人身体的哪个部位?

3、代谢——老年人的身体如何处理这些药物?

4、排泄——药物如何排出老年人体外?

首先,来说药物的吸收问题。老年人胃肠道肌肉纤维萎缩退化,胃收缩功能降低,胃排空延缓,胃酸分泌也减少,导致酸性药物吸收减少,碱性药物吸收增加,所以需要适当调整剂量才会有相应的疗效。胃肠道功能的减弱对一些药物的吸收几乎没有影响,如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但对于另外一类药物则是吸收减少,很多是一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铁剂、钙剂等。

其次,药物的分布问题。进入人体内的药物绝大部分是吸收入血,发挥治疗作用。然而由于药物与人体各组织的亲和性不同,吸收入体内的会“吸附”在不同组织里。老年人体内的水分占身体比重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而脂肪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非脂肪组织如肌肉逐渐减少。因此,水溶性强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乙酰唑胺等在老年人体内的分布容积就小了,就主要集中在血液中,血药浓度就比年轻人的正常值高,药理效应也就增强了,需要适当减少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同理可得,脂溶性强的药物,如普萘洛尔、地西泮等在老年人体内的分布容积就变大,血药浓度降低,需要适当增加剂量才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在血液中的药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游离的药物发挥治疗作用;二是与血浆蛋白结合作为药物“储存”的作用。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这样会导致同样剂量的药物进入老年人体内吸收入血之后,由于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减少后,游离型药物就大大增加,药理效应增强的同时,不良反应也极大增加。比如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口服降糖药,老年人常规剂量就容易导致低血糖、华法林常规剂量就有造成出血的危险。

第三,药物的代谢问题。众所周知,肝脏是我们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肝脏内的酶称为肝药酶是分解吸收入血的药物的关键因素。老年人身体退化,肝脏功能降低,直接影响了对药物的分解作用。有两类药物,一类药物是不经分解直接作用于人体,代谢分解之后没有药理作用,这样的药物就容易蓄积,产生不良反应。如阿司匹林、苯巴比妥等。另一类药物是经过肝脏的代谢分解之后才能产生药效,这类药物由于肝功能降低产生的有效药物成分就降低需要适当调整剂量才可以达到治疗作用。

第四,药物的排泄问题。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功能,老年人是肾功能仅为年轻人的一半,而且很多老年人自身的基础疾病。当有肾脏疾病的情况下,老年人服用药物必须非常谨慎,仔细听取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否则容易出现药物蓄积中毒。特别是在使用地高辛、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苯巴比妥、磺胺类、普萘洛尔、锂盐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物作为帮助人体对抗疾病的利剑,具有双刃性,既能治病亦能致病。所以特别提醒老年人朋友在用药方面多增加一点知识,以保障用药安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