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B超引导颈内静脉置入PICC管在临床中的应用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作者:孙晓风、顾洪斌责任编辑:胡骏
2016-06-02 08:38

作者简介:孙晓风、顾洪斌,解放军第306医院,血管外科, PICC与静脉治疗。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其头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中下三分之一处。1997年首次引进中国,近十年在我国得到广泛临床应用。避免了药物对病人血管的损伤、避免刺激性药物损伤血管内膜引起的血栓,解决了血管条件差病人输液的难题,长期输液治疗的病人避免了每天扎针的痛苦,并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但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上肢血管有血栓史、双侧乳腺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除、双上肢痉挛萎缩、烧伤、严重皮炎湿疹等受限条件不能正常由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笔者针对这类患者,依托血管外科医生团队,在B超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管,操作过程均顺利,成功率100%,效果良好。其中有多例带管时间都达到1年,无不良并发症发生。

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优点:

1、颈内静脉短粗,导管体内路径较短,血栓发生率较低。

2、颈内静脉短粗,PICC导管较CVC导管,材质入血变软、管径小(常用4F、5F),减少了对血管内膜的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3、较下肢置管,不影响病人活动,减少了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

4、可以作为上肢置管失败的补救方法,避免导管浪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为患者提供救命通路。

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缺点:

1、«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践指南»指出CVC置管需医生完成,穿刺均有医生完成,后续操作专科护士完成。

2、并发症同CVC置管:可能穿刺点出血、血肿、气胸等。

3、导管固定、患者舒适度较上肢置管差。

-----------------------------

继发性导管异位案例分析

患者,女,46岁,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予以辅助化疗,遵医嘱给与PICC置管术,术后X线检查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此次第5次化疗住院,发现PICC管可以推注液体,但抽不出回血。超声提示左侧腋静脉内0.4x0.2cm高回声,血流束变细,请血管外科会诊,复查胸片可见左侧深静脉置管,远端返折,末端位于左侧锁骨中段水平。

PICC导管异位分为原发性异位和继发性异位。PICC置管术后,行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正确—位于上腔静脉中下三分之一处,导管留置期间尖端位置移位至上腔静脉以外的位置,称继发性导管异位。

继发性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

1、中心静脉压增高导致导管异位胸腔内压力突然变化,如咳嗽、呕吐、呃逆、憋气、大哭、用力排便等,导致胸腔容积内压力急剧变化,中心静脉压力及血流方向也随之改变,增加了导管异位的可能性。心力衰竭可导致中心静脉压增高,也是继发性导管异位的高危因素。

2、局部压迫所致的导管异位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导致静脉压增高,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容易发生导管继发性异位。

3、肢体运动所致的导管异位肢体的肩、肘关节活动外展过大导致导管血管内异位。

4、导管置入过浅导致异位上腔静脉入口是左右头臂静脉汇合处,血液形成窝流,改变血流方向,易发生导管异位。

5、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导致导管异位 持续正压通气导致胸腔压力增高,随之上腔静脉压力增高,导管容易异位。

6、导管操作、维护不当导致异位短时间高速、高压推注药液,导管尖端在血液急流涡流的作用易返折异位;导管固定不牢,脱出导致异位。

继发性导管异位的常见位置

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奇静脉、腋静脉、右心房

继发性导管异位的风险

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等

继发性导管异位的预防

1、穿刺成功,X线检查确保导管尖端位置正确。

2、按流程的导管维护,正确脉冲式冲、封管、导管妥善固定、导管标识清楚、维护手册填写详实等

3、加强患者的宣教,强调导管的重要性,正确适度的肢体活动,避免大幅度高强度活动,自觉不适及时就医。

4、再次住院治疗前、导管长期留置期间要常规行X线检查,确保导管尖端位置正确。

5、每次治疗之前,认真评估导管功能,观察穿刺点皮肤、臂围的变化、患者主诉等

继发性导管异位的处理

1、2011版INS指南建议或更换导管。

2、导管异位颈内静脉,若无并发症可试调整复位。

3、其他导管异位位置,文献报道,DSA下调整PICC位置,优点是成功率高,缺点有感染的风险、患者及医务人员有射线的危害。

4、并发血栓者,遵医嘱给与抗凝治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