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表现
眩晕是偏头痛性眩晕的主要表现,可表现为自发性或位置性眩晕,40%~70%的患者有位置性眩晕,不同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表现为头部运动诱发的平衡障碍、头昏目眩、恶心等症状。 由运动的视觉场景(交通、电影院)引发的视觉性眩晕是偏头痛性眩晕的典型表现。眩晕的持续时间差异很大,从几秒钟、几分钟、 几小时到数天,近一半的患者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10%~30%的患者持续5~60分钟,和典型的偏头痛先兆一致;某些患者发作可能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女性患者眩晕多发生在月经期;眩晕可先于头痛出现,成为偏头痛先兆的表现,有些患者甚至不出现头痛。闪光、暗点、视野缺损、恐声、畏光等通常是偏头痛性眩晕的伴随症状,这些症状对偏头痛性眩晕的诊断意义重大,可能代表眩晕与偏头痛之间的联系。过度的压力、睡眠障碍、焦虑、吸烟、低血糖、雌激素的波动、某些特定的食物(例如红酒、谷氨酸钠)常常是偏头痛性眩晕的诱发因素,在成人良性复发性眩晕患者中,体力活动可诱发。65%的患者患有焦虑症,而在耳石症中只有22%患者有焦虑症。
4 辅助检查
无症状期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神经系统、前庭功能和耳科检查通常是正常的,10%~20%的患者双温试验可有异常表现,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多表现为患侧低振幅,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在发作的急性期通常会出现平衡障碍和前庭中枢异常的表现(如自发性眼震或位置性眼震)。
5 诊断
确定的偏头痛性眩晕
A.中度以上的发作性眩晕
B.符合国际头痛协会头痛分类委员会关于偏头痛诊断标准的偏头痛病史
C.至少2次眩晕发作,有下列之一的偏头痛症状:偏头痛性头痛、畏光、畏声、视觉或其他类型的先兆
D.相应的检查排除其他病因。
可能的偏头痛性眩晕
A.中度以上的发作性眩晕
B至少满足下列一条 a)符合国际头痛协会头痛分类委员会关于偏头痛诊断标准的偏头痛病史 b)眩晕发作时伴偏头痛症状 c)至少一半的眩晕发作由偏头痛诱发因素引发:特定食物,睡眠不规律,激素改变 d)抗偏头痛药物治疗在至少一半的发作中有效。
6 鉴别诊断
偏头痛性眩晕需与梅尼埃病、耳石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淋巴瘘、后颅窝肿瘤相鉴别。偏头痛性眩晕与梅尼埃病往往难以鉴别,都可表现为眩晕、耳闷、耳鸣,通常偏头痛性眩晕伴有特征性偏头痛先兆的表现,而无波动性听力下降。 梅尼埃病可以合并偏头痛性眩晕,控制良好的梅尼埃病也会出现偏头痛性眩晕而致治疗失效。耳石症可通过体位诱发实验确诊,极少发生于儿童,且手法复位效果好,复发不频繁,易于鉴别。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引起基底型偏头痛症状,但持续时间仅数分钟。外淋巴瘘伴轻-中度感音神经性聋,瘘管实验阳性,CT可鉴别。后颅窝肿瘤患者,核磁常有阳性发现。
7 防治:防重于治。
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发病危险因素,推荐患者按照下面的方法避免危险因素:①减轻压力:a.坚持有氧运动,每周3~4次,保持心率在100次/分以上并维持至少20分钟;b.按时进食,坚持吃早餐,防止低血糖;c.规律的睡眠;②控制情绪,避免焦虑;③避免过量的雌激素,包括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的替代治疗;④避免可诱发疾病的食物:a.谷氨酸钠:味精、 酱油、发酵类食物;b.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c.奶酪、比萨;d.香肠、烤肉、腌肉、罐头肉类;e.豆类及泡菜、洋葱、橄榄;f.坚果和一些水果,如无花果、葡萄干、木瓜、红李子等。记录饮食日记:记录头晕的发作时间及发作前24小时食用的食物。 红酒、谷氨酸钠可立即引发,巧克力、奶酪第二天可能引发。
预防性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果偏头痛性眩晕每月发作数次,应该采取预防性治疗。预防性药物包括:①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最先应用于偏头痛先兆频发的治疗,对于预防眩晕也十分有效。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引起周围血管收缩、降低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和抗焦虑的作用有关;②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西比灵;③三环类抗抑郁药:适用于伴发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者,如阿米替林等;④抗癫痫药:常用丙戊酸钠和托吡酯等;⑤其他预防性药物:5-羟色胺拮抗剂苯噻啶等;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
阻断性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急性期患者可采用阻断性药物治疗,多为5-羟色胺1受体激动剂,常用曲坦类药物,可能通过阻断谷氨酸释放在治疗偏头痛及平衡障碍中发挥作用。另外,前庭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眩晕、平衡障碍症状,对所有患者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