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医院接力救护危急重患,女儿与医生成了朋友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集文亚 高庆‍德责任编辑:柴潇
2016-11-24 17:17

图说:呼吸内科徐长伟医生同刘革交流老人病情和注意事项 (高庆德摄)

医患之间:相互信任+有效沟通

危重患者:救治高效+持续医护

11月20日,卧床在家的老父亲返酸水,护理老父亲的女儿刘革拿起电话就打给解放军第463医院消化科李栋医生,她立即根据医嘱作了处理;次日,因为担心老人病情发生变化,她通过微信同呼吸内科徐长伟医生沟通,及时做了调整。刘革笑称,父亲在463医院3年经历3个科室的治疗,她同3个科室的医生都成了朋友,这些医生都快成了我们的“家庭医生”了。

她的父亲、85岁的刘老先生,身患膀胱癌、脑梗后遗症、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多种疾病,这个患多样性慢性消耗性疾病、近乎衰竭的老人,在解放军第463医院3年治疗中历经3次“死里逃生”,因为医患间的相互信任和有效沟通,3个科室医护人员接力全力救治,使这个危重老患者的治疗远超出预期效果。

面对高危险情,她主动沟通,卸下医生的包袱

2014年,年逾八旬的刘老先生,因尿路感染、小便不畅,首次来到463医院。接诊的泌尿外科副主任刘兴凯进行检查,发现他患了膀胱癌,但因老人岁数大,身体条件非常差,负责老人手术的医生张勇热情对待的同时,并坦白告知家属:老人麻醉有风险。刘革回应,知道自己家老人的情况,医生尽管放手做,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埋怨医生。在坦诚沟通下,两位医生与麻醉师密切配合,手术取得了成功,解除了老人的老毛病。

第一印象好,从此老人有病,刘革就不再带老人去别的医院了。

亲眼看到医生的付出,更加配合医生

自2015年8月开始到现在,因为多病,老人在463医院呼吸内科住了几次院。今年6月,老人突然便血,又来到呼吸内科。那天很晚了,值班的沈波医生全程陪同做了各项检查。凌晨3点,刘革想看看检查结果。她来到医生办公室,心想:这么晚了,医生说不定早休息了。但推开医生办公室的门,看到沈医生还在电脑前看片子,感动地不得了。后来她得知,沈医生一夜没合眼。

一个月后,老人再次住院时,接诊的是徐长伟女医生。刘革发现,尽管老人说不了话,但徐医生心很细,检查特别认真,针对已报病危的情况,她请科室反复会诊,多次实施紧急抢救。看到了医生全力救治老人,刘革把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家属想法如实告诉徐医生,取得了医生的理解,每次医生也都将救治方案及时通报给她。在医患双方默契配合下,老人的治疗效果很好。老人出院后,就老人的护理问题,刘革多次咨询徐医生。为了方便,她们还相互加了微信,处得像一家人似的。

老人出院回家,“家庭医生”随时指导

出院回家了,但因老人病情重、病种多,基础状态极差,卧床多年,语言表达和肢体活动均有障碍,来一次医院十分不便。在家照顾老人,遇到问题“蒙圈”时,刘革一次次给医生打电话,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进行处置。她发现,各个医生都是百问不烦,时间长了,医患成了朋友。

前几天,刘革针对老人返酸水的问题,问了消化内科李栋医生几个问题。住在科里时,李医生就很温柔、细心,一天来病房好几趟。虽然病很重,但没想到,仅仅10天,老人的胃肠就调整好了,出院回家了。她记得,护士尹明月随时为老人吸痰,有时还错过了午饭时间,看不出一丝怨言。

因为老人卧床,泌尿外科张勇医生就告诉她,如何更换造瘘管,遇上护理疑难问题等,有时很晚也打电话咨询,而张医生不论啥时来电话,都一一认真给予解答,省去了她的麻烦。对此,刘革充满感激。

几次住院,也让她体会到了医护人员的不易。百问不烦,她体会到医生的亲切和情怀。出院时,她特地印制三封大红表扬信贴在医院一楼医德医风栏里,以表达全家对3个科室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