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一线,战友勤念“健康经”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空军某训练大队卫生队军医 周继典责任编辑:柴潇
2017-07-19 14:37

    梁 晨绘

及时救护防溺亡 

抗洪救灾官兵随时与洪水“斗争”,一不小心就会发生溺水事故,施救不及时或者措施不当,极有可能导致溺亡后果。施救者切不可盲目自信,应同时注意保护自身安全。若发生溺水事件,必须果断进行救护及急救处置。

1、入水施救前应镇静,尽可能脱去衣裤,尤其要脱去鞋靴。游泳技术不熟练的,最好携带救生圈、木板或用小船进行救护,或投下绳索、竹竿等,使溺水者握住再拖带上岸。

2、淹溺人员救至岸上后,应立即清除其口、鼻腔内的水、泥等污物,然后抱起溺水者的腰腹部,使其背朝上、头下垂进行倒水。

3、如果溺水者心跳呼吸微弱或停止,应立即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把握“黄金四分钟”抢救时间,并立即向上级报告,在医务人员到来之前不放弃抢救。

保护皮肤防感染

抗洪抢险时,工作环境高温多雨,导致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皮肤与衣服摩擦易引起溃烂、感染等严重后果,如颈部、腋部、臀部、大腿根部(腹股沟)发生急性物理性炎症,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水疮,伴有程度不等的痒、痛感。 

1、手、肩、背、裆、脚等处皮肤受损,伤口轻微的用双氧水和碘伏消毒即可,伤口严重的则需要打破伤风针、包扎,并坚持定期换药。

2、要注意保持干燥,尽量避免压迫伤口致使旧伤复发。伤口愈合前一般会伴有瘙痒,这时不能用手搔,防止局部感染。

3、要尽可能少穿湿衣服,出现皮肤病症状及时诊治。也可在皱褶处垫以纱布或柔软干净的布类,使两侧的皮肤分开。

4、手、腿、脚等部位接触泥巴、污水后,上岸后要及时清洗,及时更换内裤、袜子,防止患上脚气、“烂裆”等疾病。若发现下身皮肤有破溃,应暂时不要下水。 

正确处置意外伤

抗洪救灾不受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环境限制,官兵进入陌生地域,现场情况复杂多变,装运沙袋、打木桩、堵管涌、筑堤坝,官兵徒手作业极易踩空、跌倒,以及被乱石碎瓦、玻璃杂物等损伤肢体,带来不必要的战斗减员。

1、被利器、碎片割伤后,先判断出血性质和出血部位。如出血颜色鲜红、似喷射状,则是动脉破损,应及时在伤口上方找到搏动的动脉血管,用手指或手掌用力按压即可止血。再用绷带结扎固定住,松紧适宜,每隔1至2小时松开一次。

2、迅速检查伤情,用酒精和碘酒棉球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后,用清洁的敷料或干净的毛巾、布条、床单等将伤口包扎好。

3、被硬物砸伤或摔伤发生骨折或疑似骨折,应进行临时固定,如没有夹板,可用木棍、树枝等代替。尽量减少对伤员的搬动,肢体与夹板之间要垫平,夹板长度要超过上下两关节,并固定、绑好,注意把指(趾)尖暴露在外以观察血液循环。

4、现场急救处理的同时,迅速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如外伤严重要当即送医院。 

(张文磊、申卫红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