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走进双拥模范城>>双拥历史 >>正文

在共和国第一列双拥列车上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马三成 刘新成 本报记者 蔡云骜责任编辑:李丽娟2011-08-18 15:10

当年担任毛主席警卫员的红军老战士郭有祥在列车上为旅客讲述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

    历史是一条路,系着昨天,连着今天,通向明天。

    1992年7月,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一个早上。兰州军区后勤某分部政治部主任刘瑞旭伫立宝塔山旁,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极目远望。思绪的小舟,沿着涓涓延河流淌……

    这里,是“双拥”运动的源头。

    1943年1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并制订了《拥军优属公约》;八路军留守兵团也在1月25日作出了《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并制定了《拥政爱民十大公约》。

    于是,王家坪军委门前响起了新春锣鼓,秧歌队唱出了人民的心声:“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咱英雄的八路军。”王震将军率领的三五九旅,为减轻人民负担,两年在南泥湾开荒3.8万亩,产粮63.75万公斤,产菜260多万公斤,养猪3.9万头。

    伴随欣慰、兴奋和激动,伴着窑洞里的小油灯,人民领袖毛泽东于当年10月1日起草了《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这篇党内指示,要求各根据地党委和军政领导机关,在每年的阴历正月,“普遍地、无例外地举行一次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的广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双拥”合唱,由此在轩辕黄帝生息过的地方诞生,并如春风迅速吹遍华夏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斗转星移。党的工作中心步入了经济建设轨道。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一心领着人民摆脱贫穷奔小康的新长征中,多次操着抑扬顿挫的四川乡音强调:“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1983年6月,他欣然为在北京举办的“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展览”题词。90高龄时,他再次泼墨挥毫,一下把全国广泛开展的创建双拥模范县(城)的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1989年金秋时分,延安人民迎来了风尘仆仆的江泽民。站在“双拥”运动的发祥地,总书记沉思良久,感慨万千。“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他离开圣地后的题词,是那么苍劲有力,那么恣意洒脱。旋即,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声音,迅速在神州大地回响,成为“双拥”合唱中新的乐章……

    “新形势下怎样宣传、发扬延安精神,使之永放光芒?革命圣地延安的‘双拥’工作,怎样再上新台阶?”宝塔山下,解放军34医院一间极普通的客房里,手持卷烟的刘主任仍在苦苦沉思。突然,来回踱步的他眼前一亮:8月1日,延安的火车就要正式开通,何不把34医院的“爱民模范女兵班”拉上,与“西(安)延(安)车队”联袂,在车上来段双拥共建的合唱?他把想法告诉了医院原政委杨军旗,两人竟不谋而合。

    电话打到西安,分部的部长、政委拍案叫绝,西安铁路分局领导无不称妙。

    消息传到兰州,军区政治部、后勤部的领导也一致赞成。

    8月1日,一声长鸣的汽笛,圆了世世代代的延安人走出山外看世界的梦。34医院“爱民模范女兵班”的10名女战士,似10片清新的绿叶,率先登上了全国第一列双拥列车。不久,323医院的白衣天使,也从西安加入了列车双拥共建的行列。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