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走进双拥模范城>>双拥概况 >>正文

百姓拥军:永远靓丽的风景

——河南省商丘人民群众拥军优属写真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作者:赵金良 本报特约记者 翟 耀 魏联军责任编辑:李丽娟2013-02-18 09:05

    由出租车组成的拥军车队集结开展拥军活动。赵金良摄

  “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64年前那个寒冬,淮海战役战场,100多万支前大军踏下历史足迹,汇聚成一道永不磨灭的风景线。

  战争硝烟早已散去,当年歌谣流传至今。河南商丘,淮海战役主战场,这块历经烽火淬炼的红色沃土,群众性拥军薪火相传。

  独轮车支前推出胜利

  出租车拥军载出深情

  历史镜头回放:1948年12月,20万解放大军云集于此,军需物资一时匮乏,116万多民工推着独轮车支前。由于白天易受敌机轰炸,民工常在夜间出动,挂在独轮车上的小油灯蜿蜒数十里,像一股股洪流涌向前线。

  日历翻到2013年2月10日晚,大年初一,寒风刺骨,记者站在霓虹溢彩的商丘市神火大道,一辆辆闪烁着“拥军车队”顶灯的出租车从身边驶过,犹如时空穿越,与一盏盏小油灯交相辉映。这支组建于2001年的拥军车队,为现役军人、军烈属提供“节日乘车免费、工作日半价收费”的服务。在拥军车队简朴的办公室,队长沈长启对记者说:“这些年来,拥军的大事政府都办了,俺还能为子弟兵做些啥?工友们一合计,就成立了这个拥军车队!”

  12年来,一辆辆“拥军出租车”就像流动的“拥军服务站”,为子弟兵排忧解难做了许多事。一天晚上,鹅毛大雪漫天飞扬。车队副队长曹洪涛准备收车回家时,车前急匆匆走来一位战士,他说:“部队有紧急任务,明早8点前我要赶回许昌,您能送我一下吗?”

  “中!”曹洪涛二话没说就先接下活。为不让家人担心,他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父亲曹国华闻讯后说:“咱俩一块儿送!”出城后,白雪茫茫,分不清路和沟,并且车轮打滑,平时两个多小时的路程,父子俩轮流驾驶开了10个小时才到达许昌。这位战士提出加倍付车钱,父子俩坚决不收,只收了100元油钱。战士含着热泪举起右手,向开出租车的父子俩敬礼。

  在拥军车队,每一辆车里都放着本《商丘英模录》,谁有幸拉到英烈家人就分文不收。2011年的一天,队长沈长启拉一位老人到20公里外的睢阳区郭村。路上,沈长启想起救火牺牲的消防战士王耀斌,就随口问:“大叔,王耀斌是恁村的吧?”老人猛地一愣,老泪纵横地说:“他是俺儿!”沈长启一边开车一边安慰老人,送老人到家后他说啥也不收钱。此后,每年“八一”,拥军车队的司机们就来拉王耀斌的父母进城参观、到医院体检。12年来,这个拥军车队先后免费接送现役军人4000余人次,半价接送现役军人8000余人次,半价接送优抚对象6000余人次,累计减免车费达20万余元。

  老“西瓜兄弟”成美谈

  新“西瓜兄弟”传佳话

  历史镜头回放:1947年8月,豫东平原李村有一对种瓜的李姓弟兄,老大的瓜地在村东路边,老二的瓜地在村西路旁。瓜熟时,一路国民党的部队从村东路过,把老大地里的西瓜糟蹋个干净。20多天后,参加淮海战役的解放军从村西行军,尽管天热地燥,但无人摘瓜。由此,“西瓜兄弟”的故事成为传颂不衰的佳话。

  如今,商丘有这样一对兄弟:哥哥马基孝,商丘市白云国土所工作人员;弟弟马基随,个体商户。自1990年以来,每到瓜熟季节,哥俩就为驻军官兵送去西瓜,被官兵们誉为新“西瓜兄弟”。马基孝告诉记者,他爷爷是淮海战役百万支前民工中的一员,姥爷弟兄3个都牺牲在战场上。当年为给解放军筑工事,他家拆家具、卸门板,献出所有战场上用得着的东西。

  让祖父辈拼上家产甚至性命拥护的那支部队离开商丘很久了,可拥军这一朴素情感却在马家扎下了根。前些年,哥俩买来西瓜拥军;后来,他俩对买来的西瓜不放心,就让在乡下种地的老二马基信留出两亩地用土肥种西瓜,专门用来拥军赠瓜。这些年来,被人们誉为新“西瓜兄弟”的马基孝、马基随哥俩,先后10多次获得“河南省拥军先进个人”、商丘市“拥军模范”等荣誉。在他们俩的带动下,马家的亲朋好友先后有40多人加入到拥军队伍中。经营超市的妹妹马秋霞挂起了“拥军超市”牌子,17年来坚持军人购物一律按批发价结账,并免费为军人提供寄存包裹、饮水等服务。

  当年“红嫂”纳鞋励将士

  如今“志愿者”温暖兵心

  历史镜头回放:“夜已深,人不静,家家户户闪着灯,妇女灯下做棉衣,心里热腾腾。”淮海战役期间,商丘数千个乡村的妇女们不分昼夜缝军衣,许多人把自己的棉衣拆了做军鞋、缝军衣。

  时光如梭,昔日的“红嫂”大多故去,健在的也成了耄耋之年的“拥军奶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推进,那些油灯下缝军衣、纳军鞋的小村庄,不少已转身成为城市社区和新农村社区。梁园区清江社区是个近万人的大社区,社区内活跃着一支老干部拥军艺术团,逢年过节他们就走军营,给官兵们送去欢歌笑语。艺术团团长李秀莲说:“年龄大了,拥军的事要赶紧做!”去年建军节,她们提前3个月编排节目,李林、陈秀玲两位老人排练期间手臂骨折,不能跳,就唱;不能用力,就轻声和音,带着夹板排练15天,直到演出。商丘市许多社区都有“老妈妈拥军服务队”,每当官兵外训归来,老妈妈们就赶到部队,为战士们缝洗衣被;每逢节日,她们就像看望儿子一样送来自己亲手做的节日食品。

  商丘市双拥办主任刘凤宇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我们商丘,不仅城里有300多个正式命名的拥军社区;在乡村,还有数千个村民自发组织的拥军帮扶队。”记者在睢县采访时遇到了一位朴实憨厚的中年农民,他叫秦会生,他和13位农民合伙办起的农机耕种合作社订了一条规矩:帮军烈属收种半价收费,确有困难者费用全免。夏邑县济阳镇济西村军属李洪付的老伴有一天深夜突发心脏病,村支书接到电话后立即打开村里的广播喇叭:“军属李洪付家有危急病人,谁有面包车就赶紧开到他家!”10多分钟后,3辆面包车和5名帮扶队队员赶到他家,及时把病人送到医院。李洪付的儿子李文飞回家休假时挨家登门道谢,乡亲们说:“你当兵保国家,俺帮你照顾一下父母算个啥?”

  这,就是商丘百姓谱写出的新世纪草根拥军故事。

领导声音

  子弟兵,人民的牵挂

  ■商丘市委书记、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陶明伦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陈毅元帅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评价人民群众拥军支前的历史功绩。然而,这只是历史长河中辉煌一页,新形势下,我们要书写新的拥军华章。

  “军民鱼水情深”,这是历史回音壁给我们的昭示。回眸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史,就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军民团结史、唇齿相依的鱼水情谊史、不离不弃的血肉亲情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军爱民,民拥军”既是无穷的力量之源,又是不可动摇的伟岸之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管时代的车轮前进至哪个历史阶段,作为军队来说,人民群众永远是军队的根基所在、力量所在、血脉所在;作为地方来说,子弟兵永远是老百姓的牵挂,永远是各族群众爱国情怀的寄托。

  实事求是地说,新形势下拥军优属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但是,这些新情况只是形式上的不适应,而内容和主题却是永恒的。作为地方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拥军优属是一项群众性工程,要注重连接军地、植根基层。做好新形势下的拥军工作,要确立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化思路,既要政府主导,更需群众参与。地方党委政府要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感表达愿望,积极营造良好的拥军氛围,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给予大力鼓励和褒奖,并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拥军支前方式,让人民群众拥军的脚步始终跟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让军队和老百姓始终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