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人拥军不含糊——
785个拥军服务小组在行动
今年“八一”期间,资阳市驻军各单位热闹非凡:市委、市政府电脑送军分区,区县新华书店图书送子弟兵,科技拥军服务队深入训练一线解决信息化建设难题,医院专家组为官兵和家属进行健康体检,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和当地群众自发进军营慰问……
目前,全市各级成立了785个拥军服务小组,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组织协调机构牵头、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拥军工作格局,军政军民关系呈现和谐发展、互动共赢的时代新貌。
市里按照“五个纳入”统揽双拥工作,市双拥办公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实现了组织机构、工作机制、保障经费、办公场地“四落实”。
资阳市军地联合,不断创新双拥工作机制,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意见》《资阳市拥军优属若干规定》《资阳市双拥工作成员单位职责》等规定,健全完善了“党委议军、军地联席、定期交流、走访慰问、信息共享、领导干部过军事日”等制度机制,确保了双拥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为解决好退伍军人安置难题,全市每年举办1至3期实用技术培训班,仅去年就有820余名退役士兵经过培训考取了电脑操作、烹饪、家电维修和汽车驾驶专业技能资格证书。
相关部门还联合出台现役军人、优抚对象医疗减免、子女入托入学优先、残疾军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随军家属和下岗军嫂再就业培训及安置办法等政策规定。今年初,军人家属随军政策调整后,全市先后为45名随军家属安置就业,解决40户优抚对象住房问题,帮助120人子女入学。
全市建立了5个县以上双拥领导小组,171个乡镇拥军优属委员会,345个企事业单位拥军优属委员会。785个双拥小组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双拥进机关”“双拥进社区”“双拥进学校”活动,形成了上下成线、纵横成片,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双拥工作新格局。
资阳驻军爱民动真情——
55名穿军装的“村支书”
“修路啰!”今年6月30日,资阳市雁江区东峰镇高家村沸腾了,全村男女老少扛上锄头、铁锹,跟在资阳军分区5台工程机械车后面,平整路基、开挖排水沟,干得热火朝天。村民们高兴地说:“子弟兵来帮咱们修这条爱民路、致富路,我们更要出把力啊!”
高家村是雁江区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一条5公里长的泥巴路是村民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一遇下雨天就泥泞不堪。
“无路不通车,群众种植的雪莲果、笋儿菜等农副产品卖不出去,群众收入总是提高不上去……”今年初,来村调研的军分区领导了解到该村的困难后,向乡亲们郑重承诺:今年“八一”以前,我们军分区官兵要想方设法帮你们修一条平坦干净的水泥路!
军分区制定帮扶丘陵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致富计划,成功探索出“引进一批项目,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群众”和“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等“三村帮扶新农村建设”经验。军分区积极牵头驻军部队,每个单位重点抓好1至2个农村扶贫联系点,各乡镇武装部联系3至5个民兵示范户,营以上干部每人联系帮扶1至3户贫困户。
各县(市、区)人武部、驻资阳各部队迅速行动起来,建立对口联系制度,55名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能吃苦耐劳的干部到扶贫村担任编外“村支书”,配合村“两委”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雁江区南津镇水竹林村曾因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闯劲不足,导致发展缓慢。驻军某预备役工兵团与这个村建立帮扶关系后,编外“村支书”、二营营长秦冲着力帮助提高村“两委”班子能力素质、改善交通条件、优化种植产业结构。他建议村里成立群众性农产品营销协会,多方协调争取资金近30万元,打造全水泥硬化面路的中心农贸市场,惠及周边10多个村2万多名群众,一年多时间,这个村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科技兴农,产业致富;干部带头,小康之路……”这个“顺口溜”,是资阳人民对55名穿军装的“村支书”的赞誉。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在编外“村支书”高建均带领下,过去低矮的土墙茅屋,变成了今天一幢幢漂亮的新楼房;过去只种水稻小麦,如今成片连线的柠檬、柚子、柑橘等成为群众增收的“摇钱树”。
统计显示,近年来,驻军部队先后对82个村进行共建帮扶,解决供电、水利、文化等项目88个,修筑拓宽乡村道路230余公里,修建蓄水池110口,结对帮扶贫困户476户,先后资助近20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向群众赠送科技书籍资料16000余册,为贫困群众捐赠款物5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