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相信,一个农村退伍军人用500元退伍费打造出3800万元,这岂不是一个“天方夜谭”的创富神话。这确是一个真实的创业故事。
牛背立志 放牛娃用瘦弱的肩桃起家庭重担
1963年7月,徐运湘出生在隆回县荷香桥镇毛铺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里。幼小的他,因家庭困难,从小就养成了自信、自强、倔强的性格。那时候,生活的艰难,在徐运湘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许许多多难以抹去的记忆。
六岁之时,正是小运湘多梦的年龄。一天,天色刚打亮,正在床上做着好梦的小运湘,只觉得屁股上一阵疼痛。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只见妈妈站在床前,说:“运湘,快起来看牛。”小运湘噘起小嘴,嘟囔着恳求道:“妈,让我再睡一会吧!”便又眯上了眼睛。
妈妈的心里有几分愧疚,孩子才六岁呀!正是贪玩、好睡的时候,可是,却要他看两头牛。自己和丈夫都是一字不识的农民,靠挖锄头挣工分,哪养得活这一群孩子!儿子看牛也能挣点工分,虽微乎其微,可多挣一口是一口呀!她狠心地把小运湘从床上拉了起来。小运湘不情愿地揩着眼睛,踉跄着走往牛栏边。 两头牛见了朝夕相处的小主人,争着伸过头来,深情地舔他稚嫩的小手。 小运湘把牛牵到草多的山坡上,又把两根牛绳拴在一起,这样它们就不能单独跑动,去偷吃庄稼,去闯祸了,他可以放心的玩小石子。玩了一会,觉得没兴趣了,他爬上了牛背,由着牛晃晃悠悠地走动。看着牛有滋有味地嚼着青草,他的肚子咕咕地叫起来。昨天晚上,吃的是红薯饭,薯多米少的红薯饭也没吃饱,现在是肚皮贴背心,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如果昨晚上吃的是白米饭,此刻不会这么饥饿。如果一天能吃上三餐饱饭,隔三间五能吃顿肉该多好! 家里实在太穷了。我长大后,不能再像父母这么穷,不能再像父母这么活,一定要过上好日子。他看着天上的白云,在心里暗暗发誓。身下的牛跨了一大步,他从牛背上滑下来。跌在一丛棘蓬里,小腿肚子上刀划般的一阵疼痛,鲜红的血沽沽地沁了出来。他咬紧牙关,忍着痛,瘸着腿把牛赶回了家。他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要摆脱贫困的立志,却深深地刻在了运湘幼小的心田。
1980年7月,高考制度刚恢复不久,大学的招生名额十分有限,考取的只有百分之几。他最终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 与大学擦肩而过 。徐运湘心想,如果复读一年,那几分之差是补得上来的,说不定能考取重点大学。但他看两鬓如霜的父母,心里动摇了。兄妹七人,自己在家排行老二,是男孩子中最大的一个,如果自己再读一年,父母会更劳累;再说,就是考上大学,那沉重的经济负担,又是父母承受得起么?为了父母,为了弟妹们,自己必须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徐运湘咬咬牙,毅然回到广阔的农村,用自已瘦弱的肩膀,帮助父母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军旅回乡 500元复员费失而复得赢来笫一桶金
徐运湘回到了希望的田野,理想仍没有动摇。1982年10月,命运又向他敞开了一扇大门。 19岁的徐运湘走进了绿色军营。在军营这所大学校里,他凭着农村孩子特有的吃苦精神,经常流别人不常流的汗,吃别人不想吃的苦。当过兵的人都知道,野战军是要全训的,摸爬滚打,所有的军事项目都要训练达标,比其他军训部队要辛苦得多。他吃得苦,耐得劳,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蛮劲。入伍第二年,他光荣地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后,又让他代理排长。又一条锦绣道路铺到了他面前。只要好好干,是可以去掉那个“代”字,升为正式军官的,这是多少当兵的梦寐以求的啊!但是,徐运湘又有了另一想法。当军官,自己是跳出了“农门”,拿工资,过舒心日子,但只能改变自己一人的命运。父母弟妹们仍告别不了贫困……最终,在领导找他谈话选择人生的“十字路”时,他说:“我的打算,还是服役期满后复员回乡。”组织尊重他的选择。1985年12月,他背着绿色的背包,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徐家坳。
面对那祖祖辈辈奋斗了多少辈子,却怎么也摆脱不了贫困的尴尬,徐运湘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在部队学到的技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贫穷给予徐运湘摆脱贫困的动力,更积蓄了创业的激情。徐运湘说干就干,回到家乡不到一个月,他利用走亲访友的机会,到处打探市场行情。当他了解到养鸡有利润时,他拿出了自己退伍费和平时积攒的500元钱,在村里的一块空地里建起了一个养鸡场,买回两百只鸡AA鸡,当起了“鸡司令”。
在养鸡那些日子里,他把所有的精力倾注到了鸡场上,自己吃住在鸡场,给鸡打针,帮鸡喂药,并自己配置了上等的鸡饲料。他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这创业的路,同样没有坦途。他买了一些养鸡的书籍,根据书本上的指点,打疫苗,喂饲料。小鸡一天天大了,茸毛换成了羽毛,好逗人爱哟!再过一个把两个月,就会有5斤多一只,就可以换回一叠叠钞票。有了钱,给年迈的父母买点滋补品,给弟妹们买身新衣。他在鸡栏边喜滋滋地想着、看着……
气温一天天下降,必须给鸡保温。他在鸡栏里装着电灯。灯放射出来的热量既能提高温度,又不影响空气。像往常一样,他爬起床就往鸡栏边走。未近鸡栏边,就闻到一股焦味,他心里叫声“不好!”赶紧奔过去,只见鸡栏已被烧塌,仍在冒着缕缕余烟。昨夜里还活蹦乱跳的100只鸡,已成了一砣砣焦炭。父亲也过来了,见状哭了起来,整整哭了半天。 全家人两个月的辛苦劳累,希望和憧憬,全化成了灰烬。
还有百只鸡,这就是希望。徐运湘没有流泪,没有自怨自叹。有俗语言:“从那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可是,复员费已经用完了,家里也没有积蓄,以养鸡场的名义是贷不到款了。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将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徐运湘抛到了社会的最低层。无奈之下,父亲以买牛的名义,硬是在信用社贷了2000元,又买回了500只鸡苗。他吸取前次的教训,精心护养,终于获得了成功。付出就有收获,年底结帐时,除去一切开支,他净赚了1.5万元,看着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他笑了,笑得很开心,激动得流下了兴奋的泪水…… 本来,他可以沿着这条成功的路走下去,扩大规模,把养鸡场办得像模像样,但是,不安分的徐运湘,又在寻觅着新的发展之路。
脚踏实地 肩扛重担一步步喜圆创业梦
徐运湘凭着执著的精神,继续着他的艰苦创业之梦。这时,乡党委发现了他,这个吃过苦,受过累,经过部队锻炼的年轻共产党员。他有文化,有知识,敢想敢干,具有开拓精神,是个好管理人才。乡飞龙鞭炮厂濒临倒闭,调他去任厂长。徐运湘二话没说,进了鞭炮厂。他知道,要办好一个企业,一靠管理,二靠科技。他引进一套机械卷筒设备,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当时的鞭炮厂多如牛毛,要占领市场,关键靠质量。为了确保鞭炮的响度和响率,他和工人师傅一起日夜研究,调整了火药配方,并改进了十余道工序。功夫不负苦心人,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凭借薄利多销,货真价实的热情服务的经营理念,他们厂的鞭炮深受城乡用户的欢迎。销售的旺盛,又促进了生产,企业进入良性循环,产、销两旺,不到一年,濒临倒闭的鞭炮厂起死回生,扭亏增盈。两年后,鞭炮厂不仅有了存款,还盖了三层四百平方米的办公楼。这一次,徐运湘旗开得胜,一“炮”走红,让上层领导感叹、惊讶、刮目相看。
1990年,乡党委破格任命他为乡企业站站长,同时,又把一个烂摊子交给了他。这个于1993年兴建的隆回塑胶带厂,由于管理不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等原因,投产半年就停了产。乡党委经过反复研究,认为只有他这个能人,才能使塑胶带厂起死回生。由乡企业站到这个濒临倒闭的厂子,徐运湘可是从米箩跳到糠箩呀!徐运湘没留恋舒适的机关工作,挑起了这副重担。上任的第一天, 他打开关了好久的塑胶带厂的门,几只老鼠从他脚边窜过。看到布满灰尘的机械设备,几分酸楚,几分沉重。他认真分析了塑胶带厂办不下去的原因,仍是管理不善和科技含量不足。他一方面减员增效,一方面充实技术力量,对工人进行技术掊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仅一年时间,这个即将倒闭的企业重焕生机,当年完成产值80万元,上交国家税收4.5万元。
智慧和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勇于创业让他成就了自已的梦想,也完成了资产的原始积累。但他没躺在成绩上睡觉,而是继续拓展着事业。用他那双睿智的眼睛,寻找着新商机的突破口。 市场指引徐运湘创业的航标。他说:“成功之路没有捷径,思想加干劲才是成功之母,能付出多少辛苦,就能得到多少回报。”1995年3月,徐运湘瞄准了纸箱包装行业广阔的市场前景,投资20万元,新上了纸箱单机设备,购置了印刷机,填补了隆回这一行业的空白。
徐运湘经营几个企业后,越来越成熟,胆子也更大了,已不满足于小打小唱,他要大干一场了。在巩固胶带、纸箱生产的同时,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投资300万元,先后新上纸箱单面机、烟膜分切机和七色塑料彩印复合制袋生产线,成立了银河绿化开发公司,承接各种园林绿化的设计施工。到现在,公司园林苗圃总面积80余亩,绿化面积110亩。通过调查,他又投资150万元买下了国内先进制罐生产线,为食品“美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